院长的注意力老在孩子这个人身上,经常想如何利用发生的事来提高孩子。而很多人的注意力老在孩子的事情上,经常想如何不让孩子出现那么多的问题,于是,注意力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各种各样的烦心事就这样发生了。——王纪琼
今天听院长讲第21期讲师班课程,最透彻的收获是:领悟并理解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这个人身上。
当我用“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这个人身上”这种思维去看待发生在孩子身上这样那样的问题时:
首先,让我顿悟所有在实操班学习到的具体流程的底层逻辑——在解决我们遇到的育孩矛盾时,起心动念,要以(温暖、提高...)孩子这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属点。这样一来,万变不离其宗,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更有底气与孩子相处与沟通。反思自己为什么经常会在与孩子沟通时会没有底气、无力感,甚至可以预知的挫败感,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上。这种局面的事实是自己都知道道理虽然可好,流程也很清晰,但就是底气不足,因为自己心里想的是把事儿弄成,或是憋着劲的想把孩子往自己的道儿上领。
其次,有了把“注意力放孩子身上”的沟通前提后,我们再把沟通的流程和方法用上,这时,不仅方向正确,而且道路顺畅。
最后,从此不纠结、不焦虑,因为我们明确想要的是孩子好。面对应该这样还是那样的时候,就想一想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应该怎么做。
中场休息时,院长一边给学员签名,一边耐心回复问题。不管是多复杂难缠的问题,院长的回复都很暖心。让我感受到如果我是提问者口中的那个“刺头”,听到院长的这番虽是"对付"我的方法,心里也可暖暖的得劲,想找事可能也找不起来了。院长的法儿为什么总能暖人心,我想是因为院长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这个人身上,所以不管是奇招还是正术,都带着温度。
我们常说:时间花在哪儿,收获就在哪儿;往深层了说就是:注意力在哪儿,收获就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