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呲花”作为形容词,指事情完了、结束了、黄了、没希望了。比如“这事儿又呲花了”
我一直不知道呲花这个词还有这层含义,有天中午同事一起在天台吃饭闲聊的时候,讨论起呲花,发现“呲花”作为形容词代表的是事情没希望了。大概是因为呲花点燃得快,烧的也快,灭的也快。
莫名其妙为一个普通的词语感到难过。
因为小时候实在太喜欢玩呲花了。大概东北的小孩过年的时候都会放呲花,那个时候花十几块钱就能买到好多根呲花,全部攥在手里,花花绿绿的纸包着,像攥着好多魔法仙女棒似的。
大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的,裹着厚棉袄,把一根儿根儿呲花挨着个点着,使劲地在空中挥舞画圈儿,或者举着呲花嘻嘻哈哈,满世界胡乱跑。
呲花烧的快,点着一根儿马上就烧没了,没了就再点一根,反正手里还攥着一大把。那时候快乐贼便宜,十几块钱一把呲花。
那时候也不会觉得呲花和没希望的事儿有什么关系,揣着钱去商店买呲花的时候,反而觉得挺有希望。
后来你突然发现,小时候是不是傻啊。揣着钱去买一大把“没希望了”,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没希望了”欢呼雀跃,满心欢喜,举着“没希望了”满世界疯跑,大声喊,这“没希望了”真好看啊,不知道是不是从那时候开始就非常固执的喜欢所有没希望的事情。
然后你渐渐反映过来,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大呲花。每天都有接二连三的呲花,一个又一个的放给你。
但是和小时候一样,那个“没希望了”点燃的时候,还是真好看。
在东北话里,“呲花”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贬义词,形容一个人傻。但是如果你骂我是一个大呲花,我到觉得挺可爱的。
嘿,你个大呲花,你看起来也挺没有希望的,但很美啊。
假如在日本,我跟你说,我想要带你去看一场最浪漫的樱花。
在东北,大概会带着东北口音跟你说:你贼好啊,我给你,整一个大呲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