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患者而言,免关税坦白讲好处是有的,但不太大。现在使用的靶向药普遍关税在2~6%之间,降0之后价格降低有限,例如诺华家的格列卫,白血病的刚需药,使用进口原研药一个月将近20000人民币,降税之后估计能节省1000到2000,坦白讲,一个月吃得起2W人民币药的人真的不差这一两千,退一步讲,真的经济条件不好,差这一两千的话,印度的仿制药才2000+人民币。从事海外医疗这些年,也知道有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都有很多靠谱的代购渠道,通过我们去日本印度美国就医的也不在少数,药品和治疗价格与在国内治病相差无几,但是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就医难度明显低得多。艾瑞莎在美国一片10美元,在中国将近200美元的事都是老生常谈了,这190美元的差价关税只是小小一部分,其中还有增值税,还有100%的流通费用,这些税要是能减免一个算我输好吧,只要减免不了价格依旧会居高不下,私人代购和海外就医依旧是选择的主流。
其次是仿制药,总有朋友问我说中国为啥不学印度做仿制药,明明合成药就照着化学分子式合成合成,生物制剂这些年基本也都被摸得透透的了,为啥不跟印度一样做仿制药。专业方面的问题,上面几位答主也说过了。印度抄抄芯片抄抄药品都无所谓,因为人家没啥需要靠欧美的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但中国不行啊,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的航天技术和别的专利技术都需要靠专利法保护,所以比较尴尬,只能把专利保护期从国际标准6年缩短到5年,如政策4,专利保护期内想做仿制药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白眼),但政策同时也有加强仿制药研制和临床,专利保护期一过上市估计药价就真的降下来了。
最根本想让患者在专利期享受到低价药打击药贩子的话,还是得纳入医保,不然全白扯
对医生和医院,可能有些好处。官方医师解释说是医生开药的时候选择更多了,大概翻译过来就是,原来格列卫一个疗程20000+有的地方医保还不报销,现在变成18000了,说给患者听好像好听点了,没那么不好意思说了,其原理可以对比商场卖东西,198的永远比200的好卖(白眼)(*╹▽╹*)。
但对医院来讲好处还是有些的,药价下降之后患者对医院的信赖度明显提高,医患矛盾应该会有不少下降,毕竟真的让老百姓看到价格下降,老百姓就不会怀疑医院坑钱了,下降一百也是下降啊。
对我们这些吃海外医疗饭的有没有影响?坦白讲,影响不大。选择海外就医的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除了看重先进药物之外,也看重就医体验,况且很多尖端药物比如PD-1在国内是没过审没上市没进口的,需要的人只能选择境外就医。
对多数国内的自主研发药物企业而言,emmmmm……,真的算不上是好消息。与多数答主观点相似,本人也认为在现在的阶段国家正在逐渐调整战略支持的倾斜度,什么意思呢?就是放弃一些在近20年不会占优势的产业,转而加大力度扶持有增长潜力的产业。对抗癌原创药来说,国家支持你支持那么长时间,还拿着放大镜找新靶点,比国外落后个10年也就算了,国家审核严不怪你,但是除了80年代的青蒿素之外就没别的有效科研成果了,国家支持你支持的都快民怨沸腾了,大概不放弃你就得放弃民生大业了(望天)。近期国内许多医药企业股价都滑坡式下跌,恒瑞啊、复星啊都损失惨重,中国有7000多家制药企业,数量世界第一,生产量世界第一,原创量世界倒数(白眼),近些年加速审批、绿色通道、推广上市许可人、国际临床数据公开什么的政策明显是要优胜劣汰啊~
除了这些,我发现政策里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利用跨境电商渠道消除不合理加价。最近比较火的同仁堂加入跨境电商以及京东医药板块,paypal医药板块上线运作等都表明,药价透明化是大势所趋。医药分离也是必经之路,使用互联网+手段消除流通中灰色加价算是很好的办法。若是医药板块的跨境电商有单独政策优惠与扶持,医药类跨境电商算是较好的商机了。
然鹅,这些对药贩子和药代购的打击效果可预期的并不明显,毕竟20000和2000差别还是很大的~加速政府集中采购,把抗癌药等纳入医保才是保证重症患者利益的唯一出路~同时加速药品审批速度,自主研发不行咱就加快仿制药研究,争取在五年后专利期到了就上市呗~还是那句话,光说没用,药价真的降了才作数~
愿国家越来越好~如果对您有用的话,请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