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主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大量事件大多数是浅层次的心理问题,还处于情绪的阶段,所以采用心理疏导就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心理问题。
- 情绪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外部刺激,二的是机体反应,三是对刺激的认识。
- 正面情绪包括喜悦,满足,骄傲,自尊自信和爱。
- 真实的喜悦表情是嘴角往眉毛方向延展,而虚假的喜悦表情则是嘴角向耳朵方向延展。
- 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人的五种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实现的需求层次越多,满足感越强烈,也更加快乐自信。
- 解释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高层管理者的总体满足程度要高于基层员工,层级越高的人员得到的需求满足机会也越多,不仅有生理和安全的满足,也得到了尊重需求的满足,甚至能达到自我实现,因此就要比一般人高。但是并不是说社会阶层就跟需求满足的层次完全对应。
- 骄傲是指自豪,一般是指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荣誉而感到光荣。骄傲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因为自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嘴上虽然不承认,但终其一生都在追求骄傲这种感觉,因为自恋得以实现,能够带来很强大的正面力量。
- 自尊自信是从自恋基础上发展而来。人们在最初的时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是随着年纪慢慢增大,他会看清这个世界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因而产生自卑感,只要伴随着良好的养育环境,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一点点的增长能力,那么对世界的能动性和掌控力逐渐加强,最初的盲目自信就会慢慢转变为自尊自信,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有力量有权益。自尊自信的人一般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自卑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自恋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 爱是力量,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情绪 ,更是一种情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 负面情绪包括悲伤,愤怒,恐惧,抑郁,指责,羞耻,恨。
- 悲伤是一种高级生物所拥有的情感,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痛苦。悲伤一般都与丧失有关。能体验到悲伤本身是好的,说明感觉系统还完整,依然拥有对应现实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在丧失某件事物之后不能悲伤,问题反而十分严重,可能演化成为严重的抑郁症而难以治疗。应对悲伤不能过度压抑,要有适当的表达途径,同时在认知上我们也要认识到,作为生命,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面临各种失去,无论生命中创造了怎样的成就,获得了怎样的物质和情感,最终都要回归大自然,所以要学会面对失去。
- 愤怒这个情绪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同时也具备巨大的破坏力。它的优势在于会因为愤怒而充满力量,会去做点什么改变世界,改变人生,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破坏的力量让人恐惧,男性的性嫉妒就是一个强大的无意识情结,表达出来的愤怒,甚至可以亡国。愤怒犹如海浪,我们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愤怒时,不能堵要疏,就像乘坐冲浪板一样顺势而为,疏导疏导掉破坏性情绪,保留其力量。
- 恐惧是人类四大基本情绪之一,四大基本情绪分别是喜怒哀惧,在人的基本情绪中,75%引发的感受并不愉快,可见学习心理疏导,帮助自己处理情绪有多么必要。
- 我们存活于世,要面对太多的威胁,大地滋养了生命,但是也时刻夺走生命,恐惧本身起着保护作用,当我们感知危险产生恐惧情绪时,大脑会指挥我们做出最好的反应保护自身。恐惧形成的因素很多,有些来自集体无意识,有些则来自后天环境的养育。有一些恐惧带来的负面作用,大过正面意义,给我们带来了障碍和局限,比如社交恐惧,广场恐惧,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都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功能。比如有的人遇到年轻女性不能顺畅的讲话,这是因为只要面对着年轻女性,这些人大脑里联想到的不是愉悦,而是紧张,焦虑,自卑,被排斥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使得他语言通道瞬间关闭。
- 抑郁在现代很流行。典型症状是心情低落,思维迟缓,长期发展以后慢慢导致悲痛欲绝,悲观厌世,甚至自杀。抑郁的来源除了部分是源自于生理异常以外,大多数是跟外部刺激与内部认知有关,一个人若受到外部刺激,内心又不能排遣,慢慢就进入抑郁状态。
- 指责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行为,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情绪。指责是行为紧跟着情绪的,与其他的负面情绪不同,其他的负面情绪可能只是单纯的情绪,未必有行动。因此指责所造成的破坏性相当广泛,我们人际关系里的两大杀手,一个是指责,一个是冷漠。指责方一般认为自己被冒犯了,受伤了引起了愤怒情绪,然后就有了责备他人的冲动,被指责方也会因此产生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要避免这种要避免这种负面情绪的破坏,可以从两点着手,一是指责方首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事论事的与对方探讨问题,而不需要把指责传递给对方,引发起第二波的情绪。二是受责方被指责时,要尝试理解对方的愤怒感,从情绪上理解了以后就不会被对方的负面情绪过多的影响,站在相对理性的角度去面对对方,在这样循环往复之下,双方的负面情绪都可能减少,当然这需要双方都具有一定的情绪修养。
- 羞耻。中西方文化在负面情绪上存在的差异在于西方人对罪感描述多,而东方人对耻感感受比较多,这跟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关。在西方文化中,从圣经开始强调的就是人类的原罪,更多考虑人们的罪恶和错误这一面,因此产生罪感和赎罪的说法,但是中国文化一般强调人性本善,儒家文化教育我们的是如何做一个君子甚至圣人,在这么高标准的教条面前,如果没有能够做到,就会产生耻感。罪感和耻感另外一个差异就是参照标准的不同,一般来说罪感参照的是对上帝的誓言以及对自己的良心,所以做错了什么事情会感到罪恶,但是耻感对应的主要是他人的眼光,也就是我做了什么,别人会怎么看我这样的想法,然后就会产生羞耻。正因为有这些文化基础的存在,羞耻这种负面情绪在东方人中比较盛行,羞耻会阻止人们做坏事,做不体面的事,因为有羞耻感的人会觉得做坏事是有其他人在看着,害怕自己因此蒙羞而不敢使坏。耻感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到的一项维护道德的工具,但不能发展过头,如果过头就会让心灵被禁锢,因为会时时刻刻拿头脑中想象的他人的评价要求自己,结果畏首畏尾,紧张焦虑,不能放松做自己,也就成了一种折磨,需要从心灵层面被解放。
-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孩子产生羞耻的感觉,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可以教育她,但尽量不要采用类似于你真是够差劲的,你真没用等人身攻击的言辞,如果从人的角度否定它的价值,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和耻感,他觉得在人前自己是不行的,被别人瞧不上的,或者为了被别人瞧得上而格外的努力,但是即使是努力的孩子,他心里也重重的被他人的眼光折磨着,长大以后他会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甚至体验不到自己的情绪,他的第一反应总会是别人怎么想,忙着应付别人的需求而去做决定,而他自己的内心将因为没有被尊重,而始终体验到一种空虚感。
- 恨,又分为原发性的恨和继发性的恨。原发性的恨和攻击性以及嫉妒一样,跟竞争有很大的关系,有着狭隘的动物性。我们经心理疏导,主要解决的是继发性的恨,因为原发性的恨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控制得很好,控制不好的多数都患有精神类的疾病或人格障碍的问题,而继发性的恨则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恨这种情绪正常又普遍只是这种情绪也很危险,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要解决这种情绪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自己的被亏欠感。解决心里的恨,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循环下降,是的暴富就是对方对不起你十分,你做对不起对方八分的事,循环往复,另一个就是宽恕。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