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诗本来表达的是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这首诗之所以出名,除了苏轼本身的文学天赋能把诗成了画外,更加吸引人的还有诗里诗外蕴含着苏轼与妻子王朝芸心心相惜的故事。苏轼的三任妻子无不温柔善良,王弗的能干,对苏轼的扶持令其受益万分,成就了苏轼曾经的辉煌成就。苏轼一直深爱着这位发妻,在她去世后十年,苏轼写下看脍炙人口的《江城子•记梦》,那些感人肺腑的诗句“十年生死两忙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曾被多少文人墨客当作范本模拟做诗。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温慧贤淑,默默陪伴,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她去世后,苏轼在祭文中写道“……惟有同穴,尚蹈此……文”,可以看出苏轼同样深深爱着王闰之。
即使这样,但真正能算得上知音的还是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虽然她比苏轼年少二十六岁,还只是歌妓出身,但只有她与苏轼可以达到心灵的共振,精神的共鸣,也只有她最理解苏,最懂苏轼的心,这一点可以从苏轼的诗句“不合时宜,惟朝云能识我……”,可见在苏轼心里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只有朝云。在东坡先生教授照云作诗作画的过程中,两个人形成了深深的默契,彼此欣赏,彼此理解,那种超越夫妻的情感火花令他们当彼此为挚友,更时知音。
王朝云在苏轼被贬外乡诗时层弹唱过这首《蝶恋花》,当她唱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诗,痛哭流涕,再也唱不下去了,苏轼问其原因,朝云说那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令他想到了苏轼颠沛流离的生活,远离家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国,很是心疼。在她去世后,苏轼再无弹唱过这首诗。
我想知音应当就是这样彼此理解、互相陪伴,能够达到身心交融。生活中,有朋友,有闺蜜,但能成为知己的少之又少,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