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做的是教师的行当,所以每天接触的都是学生,还有他们背后形形色色的家庭。和学生和家长打交道多了,自然就发现孩子的行为和家长的气度是如此的吻合。所以也就一直固执地认为,一个孩子的未来更多是取决于他背后的家庭。
我很喜欢家访,尤其喜欢到学习好的学生家里去做客。和这样的家庭接触,我会收获一大堆成功教育孩子的好方法。面对班上的差等生,我也喜欢走进他们的家庭,从他们这里也能够收到很多失败的经验。当然收获更多的还有家长一大堆的抱怨和一系列的问题反应。对此,我也常常诚惶诚恐,爱莫能助。殊不知孩子出现了大问题,父母的责任不可推卸。大问题的背后往往都是由于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教育的忽略,以及一直以来错误的培养方式和错误的主导教育观念所致。
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最好的老师是父母。一个好妈妈胜过一个好老师,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我读完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被尹建莉老师的家庭教育观所深深折服。
她的教育观不偏不倚,没有对社会主流教育观的盲从,也没有对学校教育的一味谄媚。在书中,她主要是以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为范例,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成长中的故事,并且提炼出教育智慧,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这一个又一个事例的背后,是一个极度善于观察、特别用心孩子成长的父母。那一次次母女间的谈话和交流,都透露着一个母亲浓浓的爱和智慧。相信,这本书可以给很多迷茫的家庭以指导。
求道不求术
尹老师的教育观念里有对别人观点认同和引用,但更多是她个人的思考。面对家长在孩子幼升小前一年,都会上学前班的不良社会风气。她针砭时弊,发表议论。面对父母经常全程式陪读的教育观,她独辟蹊径,表明看法。
她不喜欢做帮孩子解答题目的技术型父母,更愿意做侧重于构建孩子学习思维和培养学习能力的父母。女儿读小学时候,为了培养她的数学思维,提高孩子的数学兴趣,她和孩子在家里面开小卖部,以实物和现金进行交易,以此来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喜爱。高中的时候,孩子的数学成绩不是很景气。她开完家长会,拿到女儿并不理想的数学成绩单,回家后并没有把老师的原话直接转述给女儿。而是跟女儿说,“数学老师觉得你在数学方面其实是很有潜力的。”这让女孩很惊讶,也进而恢复了一点学习的自信。然后她又转述数学老师对全体同学说过的话,说让她不要急着和别人比成绩,只要认真跟着老师的教学走,不过分追求难题,把基础知识好好把握了,遇到问题追究下去,直到把一个问题彻底搞明白,不留死角,解决了问题,才会没有问题。这些话是老师对所有家长讲的,它对每个孩子都适用。
她的一番谈话,让女儿对数学又有了新的期待,开始重新鼓起勇气学习数学。后面又经过不断起起落落的成绩,最终女儿的成绩变得名列前茅。
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不断地鼓励和引导,让孩子有了自信以及踏实的心态。这才是最好的补习班,这也才是女儿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所谓渡者自度,真正的给别人指点迷津,并不是一定要指给它具体的道路,而是教给她方法,让她自己克服缺点,实现自我的提升。学习亦如此。不是家长代替老师,一招一式,手把手的,给孩子辅导功课。而是用心去陪伴,跟他一起分享做题中的苦和乐。家长是一个助跑者,引领者,而非替代者。要让孩子自己找到学习的薄弱点,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管是为了不管》这一章节,恰好符合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从幼儿园开始,尹老师在排查了各种安全隐患之后,就让女儿独立回家。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不必操办和代劳。不管才是最好的管。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了在教育孩子上,凡事尽心尽力。不管吃饭,穿衣,上学,作业,事事都想管到位,生怕对孩子的照顾不够精心。用这样的方式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面前,父母更像一个服务者。
人们也普遍以为只有这样的父母,才是天下最尽职最负责的父母。殊不知这样的孩子,从小习惯了父母的安排,习惯了父母的给予,便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主动性。试想他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甚至未来的人生都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他哪里还用得着自己动脑筋去思考未来的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
孩子凡事都不必自己动脑子,只需要被动的接受。这样的孩子,由于父母的长期包办,他的一生缺乏犯错误的机会,也缺乏自由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当然在精心培养中长大的孩子子也不乏优秀者,但终究少了一份自主和独立。因此孩子不自觉的习惯养成,恰是因为他的一切时时刻刻都有人管,有人安排。而有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学会自觉,恰是因为没有人管,只能自己安排。成长都是被迫的。
因此做一个不会管的父母,适当的给孩子锻炼机会,让孩子获得成长。这才是智慧的父母。
小学老师
在书中,尹老师提到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时候老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甚至专业的学科教学上并不见得科学合理。她也曾经因此和自己孩子的老师发生过心理冲突。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还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是最有发言权的。老师或者因为自己的职业素养低,或者因为不了解具体儿童的心理动态,或者囿于自己教师的身份,所以处理问题有时难免偏激或者片面。
比如有老师会因为一个学生的错误,让全班人受罚。因为孩子一道题的失误,而让孩子罚抄整张试卷。这种以得满分为名,而布置的暴力作业,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体罚。这样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训练,对孩子其实是一种精力上的浪费。
作为一个老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一定要提高警惕,牢记自己是一个专业的教育从业者。而非是一个地位特殊,可以凌驾于学生和家长之上的强权者。
课外阅读
尹老师还提到孩子的课外阅读,她对课外阅读极为推崇。在《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一文中,她把孩子的课外阅读形象得称之为魔杖。她说,早期经常读课外书的孩子,就好像被施加了魔法一样,普遍学习能力更强。她还说,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修得一只生花笔。只要课外书读得够多,作文就不用发愁。对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至少不完全赞同。
大量课外书的阅读对孩子的学习确实有帮助。可以开发孩子的脑力,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但把它称为魔棒,具有魔法一般神奇的力量,我认为严重夸大了它的作用,此观点有失偏颇。孰不知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和家庭都在开展课外阅读。但往往直接的收效却不大。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作文水平又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我认为读书和写作之间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把阅读转变为学习能力,涉及到一个学习的吸收和转化问题,也就是孩子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学习的同学能够很快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有效的知识信息,进而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上。很多不会学习的孩子,一辈子都徘徊在阅读的大门之外,不能得其门而入。课外阅读是一定要有方法的。盲目的乱读一通,会无谓的消耗学生的精力,走很多弯路。
只有有效的课外阅读才可以促进和辅助课内学习,把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吸收和转化。而有效的阅读,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阅读方法之上的。
关于阅读的方法,尹老师在《好阅读与坏阅读》一文中提到,女儿的阅读速度很惊人,20万字的小说,只要四五个小时就能读完。暑假里,每天就可以读一本小说。
对于这样的阅读方法,我也不敢苟同。读书太快,往往只贪图故事的情节,而忽略了其中文采的表达。就好比看电视剧,我们只图快进看情节而不去欣赏演员的表演和台词。看的过程少了欣赏,贪多求快,为读而读,这样的阅读,意义何在?
这是一种极坏的阅读读习惯。在儿童阅读初期,就养成这样坏的习惯,必然造成阅读的浅层次化和表面化。这样的阅读流于形式,并非真正的阅读。读书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门外汉,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书橱,难以体验阅读的真正趣味。
尹老师极为的推崇课外阅读,但是在书中她并没有列出相应的阅读书目,只提到了孩子曾经读金庸小说和还珠格格,另外就是大量不求甚解的读书。以此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的功效,是缺乏佐证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面处处都透露着一个深深关爱孩子成长的家长的精心思考。文字里面透露出来的成人对待孩子的平等、尊重和关爱意识,很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认真阅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