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拥有一个八岁儿子的母亲、漂亮的贵妇人安娜因为追求爱情而让自己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她善良、美丽、自然、温柔、充满生气,却无奈受困于民族宗教与伦理道德之中,痛苦万分,最终在患得患失、自我怀疑中选择了卧轨自杀。
全书通过安娜一家以及与之有着联系的其他家族的生活发展描写,简单地包括了爱情、婚姻、经济、事业等领域在当时俄国社会封建贵族秩序的影响下的发展,通过一个个事实来强烈地抨击旧时代秩序,无声且有力,同时也精彩地描绘出了在俄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所发生的社会现状,——希望就在绝望的夹缝中重生。
第七部 吉娣生产,卡列宁拒绝与安娜离婚,安娜与伏伦斯基矛盾越来越深,安娜卧轨自杀
吉娣的预产期已经过了许久,但孩子一直都还没有出生,这让所有人都惴惴不安,列文起初并没有什么感觉,还是照样地拜访自己的好友,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自己要成为父亲的概念和感觉。
当列文的岳父带着列文到俱乐部玩时,列文在那里遇到了伏伦斯基,而在奥勃朗斯基的要求下,列文与他们一起去见了安娜。列文起先因着妻子吉娣的原因而瞧不起伏伦斯基,一打招呼就是满满的敌意,又从内心觉得安娜是勾引别人丈夫抛夫弃子的堕落女人,直到说起话来他才发现安娜是多么有魅力啊,她是多么的可怜又可爱啊,列文与她说话的脸都红了,可他已经有了吉娣了,绝对不能再受安娜的吸引。
吉娣与列文因为安娜的事吵了一架,列文觉得自己罪该万死,居然背着妻子受到了别的女人的勾引,吉娣反反复复地睡不着,凌晨五点钟,吉娣的肚子开始发动了,列文这才变得紧张不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所有人都守着吉娣,没有人知道现在几时几分了,但所有人都知道房间里的蜡烛烧了一根又一根,吉娣痛苦地叫着,众人疯狂地祈祷着。又苍白又严肃。是个男孩。
列文发现自己原先的那种毫不紧张的感觉从此刻就消失了,他对自己怀里抱着的这个小家伙又是恐惧害怕又是骄傲自豪,这就是生命血缘的延续,这就是传宗接代的意义,从妻子肚子里出来的他的骨肉。
而萦绕在卡列宁与安娜之间的阴霾再次交由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来揭开,他要劝说卡列宁同意与安娜离婚,他来找卡列宁,他见到了长大的谢尔盖来喊他舅舅,见到了卡列宁的相好李迪雅伯爵夫人,谢尔盖而安娜与卡列宁的最终矛盾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抚养权,但还有卡列宁的名誉,除此之外,奥勃朗斯基自从卖掉妻子的陪嫁田产之后,还是依旧一贫如洗,他必须找人帮忙,各种求爹来找到报酬更高工作更轻松的职位。
没过多久,奥勃朗斯基收到了卡列宁斩钉截铁拒绝同安娜离婚的答复,很显然这其中肯定有李迪雅伯爵夫人的影响,但那能怎么办,一直以来痛苦的都是安娜,而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矛盾也越来越深了,彼此冷战的时间越来越长,安娜又陷入了悲观的沉思,而伏伦斯基又自顾自地忙着。
安娜本想与陶丽告别,但却在陶丽家里看到了吉娣,如若当初她没有爱上伏伦斯基,那吉娣会跟伏伦斯基过上什么样子的生活呢,一切都是她的错,但吉娣现在也与列文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她向安娜表示了自己的宽宏大量,她心里为安娜感到难过,安娜此时什么都不在乎了,她只是来与陶丽道别而已。
安娜的内心秩序已经奔溃了,伏伦斯基爱她,可他有自己的生活要过,自己爱他,可卡列宁并不同意离婚,自己与伏伦斯基在一起永远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还有孩子,还有可怜的孩子。
安娜要走了,她要离开这里,她要离开伏伦斯基与孩子,要离开这一切错误的决定,迷迷糊糊地,安娜想起了自己第一次与伏伦斯基见面的场景,那时候伏伦斯基给卧轨自杀的家属送去了抚慰金,而这一次,安娜在胸前画了十字,走向了迎面而来的火车,她要请求上帝饶恕她的罪过。
第八部
安娜卧轨自杀了,伏伦斯基一夜白头决定从军。
而本书的第二条感情线,吉娣与列文,也在孩子出生后积极探索婚姻生活的真谛,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从来都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