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全书才九万多字,却不断有触动我的地方——就是这本被《作家》杂志(The Writer)选入“十大最佳写作指导书”的《写作的禅机》。我是在书店盲买的,吸引我的当然是这本书的标题:“禅”和“写作”有什么关系呢?读着读着,书边用来标记重点的便利贴越来越多,而且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于是我知道,缘分来了,这将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书之一。
文风有趣。作者Ray Bradbury的主要写作领域是科幻小说,我很少看科幻题材书籍,但是他的文风我喜欢。他风趣而健谈,科幻的意向和情节信手拈来,那些人物、情节和场景是从背景里面自己流出来的,在作者天马行空的想像世界里游走,随便发生一个“碰撞”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短篇故事。因此这本原本是来说“写作”的工具书,并不枯燥乏味,更不像成功学励志书那样无聊和空洞。拜读之后,我发现作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写作的要义:
1. 听从内心的声音,保持创作的激情。
2. 持续投入时间和练习。
3. 坚定的信念,正向思考。
九岁的时候,被周围的人嘲笑看漫画,当时羞愧的他撕碎了巴克·罗杰斯漫画,好在很快又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重新开始收集他的漫画,他认为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在意周围那些人的眼光,也为他日后开始科幻小说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每当脑海中闪过一个他认为值得记录的情节,他都“跑向”打字机,马上记录下来,借着那股“劲儿”,往往一个下午,甚至一两个小时,一部短篇故事就能诞生。
还记得他写出成名作《华氏451》的加州大学图书馆的地下室里,在投币打字机里塞一毛钱,就可以租用半小时,他“被远在家中的孩子们和迫使我疯狂敲打键盘的计时打字机的双重压力驱动着”,用了九天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我被作者描述的这种专注所深深吸引了,觉得那真是人生的高光时刻,无论何时回头去看,都是一段值得被歌颂的状态。小说中的人物,仿若就站在他的周围,他们吃饭、交谈,相爱相杀,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奇异、梦幻、诡异、恐怖的故事。作者一直都生活在这种状态中,也许在跟你聊天和吃饭的时候,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片段,可能就是下一个故事的雏形。多么有趣的工作。
但是作者并没有强调所谓的天赋,他只是说他在九岁的时候觉醒了,从此听从了命运的召唤,走上了一条具有使命感的道路——表达最真实的自己,从潜意识出发,忠于最初的信念,被否定时也不放弃,“写坏了不是失败,放弃才是失败”。
从十二岁起,每天至少写一千字,这样坚持了十几年时间,终于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强调了“模仿”的必要性,他自己就是在无数次模仿之后达到了突破,量变终于产生了质变,只要模仿不盖过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条可行之径。这让我想到作家村上春树,也是每天都准时坐到桌前,写上几千字,无论有没有灵感,无论“想不想”写。还有一个作家说的,要靠“灵感”去写作,就太不专业了。无论哪一行,都是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专业水平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是不是天才?然而他们“都画过大量的草图,这些大量的习作帮助他们画出优秀的素描,进一步创作成单独的作品,最后是无比精准而又美丽的画幅”。所要做的就是持续行动,微小的积累,等待质变那一天的到来。
这样持续的行动,就是在养育自己的“缪斯”。对于作家来说,是自己的潜意识,是所谓灵感,她来得毫无征兆,她来时能否及时发觉,都要靠培养。“好好生活,观察生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索你所阅读的内容,用来养育你最原始的缪斯。时时刻刻练习你的写作,反复训练、模仿,便能够打造出一个留住缪斯的洁净光明的空间。”“在灵感来临时,它便会自然地进入这个空间。”
写到这里,“禅”和写作的关系跃然纸上了。潜意识也好,创意也好,看上去都是玄妙不可言说的事物,但是再伟大的天才也不能守株待兔,不能靠所谓“灵光乍现”去维持写作,强烈而振奋人心的热情是动力,却不是进步和成功的唯一渠道,在没有状态的早晨,我们可以不思来路,不问前程,只是听从直觉,专注地练习,抓住当下可控的一个小时,日拱一卒,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好。禅宗也是遵从了这个道理,“从直觉中学习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 在持续的工作中获得经验,并越来越能体会如鱼得水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不只是写作,方案设计也是如此。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体会到找到工作的一个新的定义时的感受。
这个新的定义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