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求学;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性的人,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自然的基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这就在时间维度上,把人生每十年设为一道坎,一种进阶的层级。其中“三十而立”就是说在前面阶段(十五而志于学)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为人处事的生活态度和原则,简言之,就是在三十岁之前要弄清楚要做什么样的人(立人)。
时代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对“三十而立”的解读也就不同,现在的解读通常有两个版本:(1)“立人”,在三十岁之前建立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2)“成家立业”,即找到自己合适的伴侣以成家,清楚自己以后要干的事业以立业。
第一种解读多流行于知识阶层,更接近孔子的本意,虽然正统且高大上,但总感觉有点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急剧变化的时代,各种毁三观的人和事层出不穷。三观要立,但还要与时俱进,要一边立一边变,并不稳定,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任务,而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使命。三观不是一种普通的境界,而是永无止境的人生理想,讲“三十而立”的“立”是立三观,反而降低了三观的重要意义。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并不妥当。
第二种解读是普罗大众的流行观念,虽然偏离孔子的本意且有些世俗,但很接地气,很有现实力量。长辈们经常用“三十而立”来催婚,或教训“不务正业”的“逆子”;年青人经常用“三十而立”来评判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的成败:接近三十,长幼双方便压力倍增。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渣们早早地恋爱成家、打工赚钱,“成家立业”根本不是问题。学霸们就麻烦了,大学四年、硕博六年,眼看着二十八九、三十出头,“业未立家未成,房价节节升,父母催婚紧,真是羞煞人”。难道说,学渣们都“立”了而学霸们却没“立”?显然荒谬。“成家立业”是一个很low的标准,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错误解读。
那么,“三十而立”的“立”,究竟该立什么?
首先来讲,既然是用“三十岁”这个具体的年龄来设计人生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应该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必须在这个年龄段来完成,否则就必然导致不利的严重后果——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因此,“阶段性”是其必不可少的特性。而“三观”是整个人生的修炼,并不具有阶段性,因此不是合适的解读。
其次,孔子所言的是人生境界、人生任务,是重大任务,战略性任务。也就是说,“三十而立”的“立”应该是战略性的“立”,反过来讲,这种“立”应该具有战略性。至于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什么时候参加工作,什么时候能养活自己等等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具体问题,同时,“立业”也并不受时间的严格限制。因此,“立业”不在其列。
其三,对传统观念的解读一定要符合环境条件和时代要求,要具有现实性、实用性,否则没有意义。就当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成家”已不具备非三十岁成家不可的现实性,因此“成家”也不在其列。
这样,同时具有阶段性、战略性和现实性的人生任务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问题按照生理学规律,应该在十八至二十岁的弱冠之年完成,错过了生理成长的关键期,损失自然很多,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毋庸赘述。
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在三十岁之前完成,理由有三。
(1)现实性。有史以来,年青人的心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脆弱过,打不得骂不得,一言不合,寻死觅活,穷家富养,富家溺养,养出一帮白眼狼。心理健康问题既是众多家长的烦恼,更是年青人自己的心病,其现实性不言而喻。
(2)战略性。人生可以追逐名利,但名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幸福。然而,只要心理不健康,便没有幸福可言,人生幸福就一票否决。即便名利双收,也只能带来一时的快感,因为心理的扭曲无法将这种快感转化为持久的人生幸福。这个道理也能解释有些世俗的成功人士为什么还会自杀,有些看上去很体面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暴跳如雷,多数草根为什么还能“穷快活”。
可以说,心理问题是人生的战略性问题,如其说身体健康是“1”,名利财富是“1”后面的“0”,不如说身体健康是“1”,心理健康才是“1”后面的“0”。每增加一个“0”,人生幸福就呈十倍地增加,反之,每减少一个“0”,人生幸福就呈十倍地减少。至于名利财富,根本就不可与身体健康相提并论,不在一个战略层面;只有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才能相提并论、相互比较,处在人生的同一战略层面。
(3)阶段性。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心理最易受伤的保护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木已成舟,病态就是病态,变态就是变态,巨婴亦然是巨婴,很难改变。因此,心理成长具有阶段性。
如果说身体健康只是塑造出一个动物性的成人,那么心理健康就是塑造出一个社会性的成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当今社会,戾气很重、变态众多,很多成人只是年龄够大、形象够老的成人,是动物学意义上的成人,而不是心理健康、修养合格的社会性、文化性的成人,是不合格的人。因此,并不是每一个长辈都有资格教训年青人,也不是年青人一定要尊敬每一个长辈。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具有阶段性、战略性和现实性的人生任务。由于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难,所需的塑造时间更长。这样,身体健康需要二十年时间自然完成,心理健康多出十年,用“三十而立”来要求,再恰当不过了。
就当代社会现状而言,三十而立,“立”什么?“立”心理,“立”健康的心理,“立”具有真正社会性的人、成人。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