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一直在践行时间管理,结合近期自我总结,本次问答更新至近5k字,纯良心分享。如果你对时间管理感兴趣,或者苦于找不到好的时间管理技巧,实现个人能力的精进,本文非常适合你。阅读用时约8分钟,建议不要跳读,相信我,看完一定对你有所启发。
为什么要做时间管理?
那么答案一定是为了提升效率,达到时间的高转化,高效工作。
高效工作的背后其实也存在它的盲区,那就是精力的有限性。人不是机器,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想要高效率,就只能把有限的精力,进行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无止境的投入时间和精力,搞得每天都是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这样的工作方式只会让你的身体被提前透支,大脑转动的越来越慢,工作效率也就越来越低。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高效的节奏?分享几个我感受最深的时间管理心得。
一、二八法则。
在经管类中,二八法则是一个重要的法则,意思是20%的重要投入能产出80%的收益。这也是我在时间管理里感受最深的一点,如果你有每天记录日志的习惯,你就会发现,日常工作中,约有80%的任务其实是杂乱而琐碎的,而只有20%的工作任务,是属于重要任务。而往往也是这20%的任务,产出了我们的大部分绩效成果。所谓高效的时间管理,就是要我们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解决20%重要的任务,这样才能把最终效益最大化。
很多人总是分不清工作的主次,老是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拖住了脚步,最后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却把精力用在了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
工作任务最应该有主次之分。列任务清单,把每天最重要的1-2个任务,放在清单的最前面,然后用一天的开始最旺盛的精力,先啃掉这些难啃的‘骨头’。接下来的盈余的时间,用来处理其他杂碎的事情。当最难的几个任务已经通关,那么剩下的相比之下,就显得比较轻松,小菜一碟了。
二、4D工作法。
下面先介绍一个简单高效的任务管理法:4D工作法。
4D工作法的要领,在于把握工作节奏。
4D工作法简介:
Delay :可以推迟去做的事。
Do it now:必须立即去做的事。
Don't do it:坚决不做的事。
Delegate:可以授权让别人去做的事。
按照以上把一天的工作任务进行划分,这样哪些是时时刻刻需要我们尽快完成的,哪些即使完成也产生不了效益的,我们就能一目了然。
而那些可以推迟的事情,具体如:当在你聚精会神正在处理一件紧急任务的时候,别人要你帮忙先回个工作邮件,那么可以直接回复对方,等你处理完手头上的重要任务后,再大约在什么时候回复他的邮件,说完,你就可以立马继续投身到你的重要任务中,这样才不会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耽误了更应该完成的重要任务。
那么,那些你可以做,别人也可以做,而且效果无差异的任务,就可以直接交代给相关的同事,授权给其他人完成。
建议4D工作法,可以跟番茄工作法结合来使用(下面内容会介绍)。因为每天的工作任务都是动态变化的,每天都可能出现新的重要任务。当番茄钟结束的时候,可以拿起你的工作任务表,把刚出现的任务,加入到清单中,并重新审视一遍4D中的工作主次顺序,稳抓工作重点。
三、列清单,重要任务往前排。
时间管理为什么一定要列清单,其实就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大多数人的工作密度,其实很大,刚干完一件事,另一件事又出现了。每天的工作问题都在层出不穷。往往忙起来的时候,会两件事情同时抓,但是时间一久你就会发现,那容量很快就不够用了,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记忆的断片,突然间不知道手上拿着的文件,刚刚是要干嘛用了,这就很尴尬了。
因为我们的短时记忆,其实是有限的。研究表明,大脑能快速记住的单位大约7+2个单位,如果一下子很多事情都堆上头来,记忆肯定会成一团乱麻。
那么,每天工作开始列一份清晰的工作清单,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先列一份大清单,在工作的开始,从这个大清单中挑选出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接着把重要的任务列在最前面。然后一天工作的开始,盯着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PS:这里稍微提一下番茄工作法。
稍对时间管理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提倡25分钟为一个番茄工作钟。番茄钟之间间隔5分钟的休息时间,每4个番茄钟结束后,最好能够休息半个钟左右。为什么要分25分钟为一个节奏+休息时间,因为保持科学的大脑平衡运转,需要在工作和休息之间,不断切换的。大脑持续高度专注的时间有限,所以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就要留给大脑一小段的休息时间。
当然,番茄工作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在每开启一个番茄钟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前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估。
所以这时候你就要回到前面的今日任务中,看看当前在做的任务,是否仍然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则继续,否则更换任务项,然后再开启下一个番茄钟。
这才是番茄工作法中最重要的一个诀窍。高效工作不仅仅是要用尽全力和速度去完成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琐屑不重要的任务上。
此处小总结:列清单+4D工作法+番茄工作法,其实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使用。每天列完工作清单后,可以用4D工作法对任务进行区分,按照任务对自我工作产出的重要性次序,进行有效的工作安排。投入到工作后,持续使用番茄钟,进行工作节奏把控。
四、合理安排时间轴。
时间管理不就是每天列个任务清单,然后把它完成不就行了?
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完成能力。往往一上来,就喜欢给自己安排很多工作任务,疯狂往清单里方,然后信誓旦旦,今天一定要完成它们。但是晚上一复盘,原来还有很多任务没完成,一下子一股莫名的压力感和紧迫感就上来了。
不要把一天的任务安排的过于密集,为了降低我们的工作压力感,可以适当在时间轴上,给自己留足一定的缓冲时间。
把该在什么时间完成,有具体完成时间的任务,先放到任务清单的时间轴上,并在任务与任务之间,留够一定的时间间隙(缓冲时间)。
但是有些人发现,即使留了缓冲时间,还是经常完不成任务,咋办!
五、提升预估精准度。
任务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很大原因在于不能精准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长度。那么如何提升对任务时间的预估准度?
首先,把任务细分拆解,把每一个任务都变成可落地执行的小任务,然后再对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进行时间预估。也就是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用于预估小任务的方式,缩短时间误差。
比如看看下方这张工作任务表,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其实还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很多任务安排过于停留在“想法”层面。
比如下面图片中的“写PPT”,任务安排还是过于“想法”,因为你只是想在这段时间里完成PPT的制作。但是一个PPT的制作过程,通常需要进行几个步骤,才能完成:首先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然后整理文字,最后进行精美设计和排版。
把PPT任务拆解开来,而不是把“写PPT”这样想法,一股脑的就丢到清单上,没有对任务进行比较精确的时间预估,通常也是很难安排好时间,并做到按时完成。
任务的安排一定要尽量做到客观,科学合理。
虽然拆解过后的任务,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的预估时间,但是实际实践中,还是会出现感觉已经很合理了呀,还是有完不成的情况。所以可以适当在时间轴上,留出一段更宽的“缓冲时间”。在缓冲时间内,你既可以继续完成任务,也可以适当空闲。紧松有致的工作节奏,还能提升对工作的掌控感。
六、根据个人的生物钟,养成高效工作的习惯
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子的现象。
一大早早早的来到了办公室,然后打开电脑,对着桌面上的空白文档,写了又删,删了又写。脑袋昏昏沉沉,要么一下子玩一下手机,要么继续看着文档发呆,完全进入不到工作的状态,然后一天的早上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到了下午,突然又会灵光一闪,灵感迸发,一下子‘噼噼啪啪’就把文档给搞定了。
其实每个人休息和工作的节律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属于早起型,早上是最有精力的时候,重要的事情也必须在早上完成。而有的人,一天开始虽然昏昏沉沉,但是下午却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所以,在任务没有那么紧急的情况下,把这部分重要的工作,挪到下午完成,也未必不可。那么有人说,我是夜猫型怎么办?那当然是依照你的工作性质来决定了。
而这里想说的是,要灵活根据你的个人生物钟进行工作任务的安排。如果你在早上的工作效率比较高,那么就可以把最重要的任务放在早上完成。如果你早上总是经常处于昏昏沉沉,难以进入工作的状态,那么可以安排这段时间去完成一些比较次要紧急的工作。
七、及时回馈,增加成就感
我们总说要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成就感为的就是能让自己更有目的,更有动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从心理学上来讲,我们所要的成就感,其实更多的是希望能在工作中得到一种反馈。
就像一块石头,如果把它扔到黑洞里,毫无反应,就会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而如果把一块石头扔到水池里,根据“咚”的一声,至少我们还可以判断出这潭水池的深浅。
同样,及时对工作进行评判和总结,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反馈。
比如任务完成的程度怎么样?有哪些地方是完成的比较好的,哪些是还需要改进的?这些对工作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反馈。有了反馈才能更有目的地进行下一步操作。
每天或每周定期进行自我反省和复盘。反复问自己,在工作中你收获到了什么?同时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需要继续学习掌握哪些技能?有哪些地方是你以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通过这种正向反馈的方式,改进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达到最佳状态,并以此不断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用正面的方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
八、给任务限定截止时间。
很多任务其实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往往可能需要一周,但是却不是很急。
在不急的状况下,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拖延的心理。任务越拖越后,到了截止时间,压力感一上来,往往也会影响到任务的完成质量。
比如领导交代的PPT需要周五完成提交,那么可以给自己提前设定一个截止日期到周四。给自己制造一种紧促感,敦促自己赶紧去完成,而不至于因为拖延症而耽误了任务的完成质量。周四完成,周五还可以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校对和微调。
可自己就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怎么办。其实每个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症,拖延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自己的拖延症问题,一再陷入拖延的怪圈,走不出来。我自己曾经也有比较严重的拖延问题,为了解决拖延问题,我搜集并阅读了一整套能够轻松对抗拖延症的书单,并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公号【金小牛】里,这套书单从拖延症心理入手,既有时间管理指导书籍,又有高效学习、行动技巧指南,从自控力掌握到柳比歇夫的个人时间统计法,全方位包罗了对抗拖延症的实用知识。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在我的公众号输入“不拖延”,即可获取。还有更多学习资料和书单,希望对你有用。
总之,如何做好时间管理?有了方法还要实践者,多执行实操,并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刻意练习,持续精进自己。
学海无涯,其实职场更是一个修炼场。不进则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自己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持续精进,最后才能成为一个行业中的专家。
信息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终身学习也成了很多人的口号。然而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和繁杂,那么如何进行取舍,才能更加精准有效的学习呢?
1、先选定练习的目标。
其实就是问自己,工作多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找到行业中的标杆人物或者专家。去了解和翻阅他们的履历,找出他们某个技能的闪光点,并把它作为练习的目标。
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反复研究标杆的成功路径,反问自己,能否成为像他这样的人,然后进行一个初期的预判。接着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练习计划,找到一个可以快速复制成为标杆的路径,然后赶紧行动起来。
3、专注练习,定期反馈。
在选定目标和制作完计划之后,就要立即全真心的投入到练习当中了。确保自己能够在整块的时间中进行专注的练习。
在高强度的刻意练习之后,定期对自己进行复盘。确保自己的练习是在已制定的计划当中的,才能避免出现盲目学习的情况。
及时反馈并对自己的练习进行不断调整。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才能时刻清楚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水平,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得到改进的。
4、不断对比、修正。
最后回过头来,再跟标杆进行对比。相比之下,技能的哪些部分,你还需要继续加强。通过对比修正的方式,及时更正自己的练习方向,对所要习得的技能进行再次构建。
当练习小有所成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当下的工作,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当你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前面的任务也就都变成了小菜一碟。
想要达到高效工作,其实更像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修正自己,精进自己的过程。高效是一种结果,精进是一个过程。每一个想要达到高效率的人,都任重道远。以上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码字不易,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有用,帮忙给个 “点赞” !笔芯
关注我,我也会在这里持续在简书分享各种有趣实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