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正确优美的演唱歌曲。
-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分析,表演,理解歌曲意境,通过想象体验文人雪天采梅,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
- 通过教育戏剧收的启发探讨合作,培养学生思维组织学习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演唱歌曲。难点:理解并表现歌曲的细节处理。
导入:
- 问好,先来玩一个“你画我猜”的游戏。在玩前先听一首歌,猜出节拍的同学先选题。播放歌曲伴奏。老师除了“梅花”“桥”两个词语。给学生准备时间,准备期间也播放音乐。
- 猜出来之后,直接把歌词出示在屏幕上。解释名词“雪霁”“灞桥”,然后引出歌曲《踏雪寻梅。》
- 初听,听完之后回答:听到了哪些名词。学生回答“腊梅”,老师问:腊梅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学生站起来演示。老师请上台:继续问:是一株还是多株,答多株。就请好几个同学上台。继续问:梅花怎么生长。生:参差不齐的站列。然后继续:还有“驴”“人”“桥”,大家上台演这三样,并且考虑摆位。所有人摆好了站位。播放音乐:请台上的同学表演一下。
- 请大家描述刚才的场景:背景介绍:诗人。然后说情景,介绍歌曲背景。
- 然后请问大家:面对刚才的场景大家觉得还缺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终于说到了“铃铛。”
- 请一位同学手拿碰铃,跟着音乐进行演奏,表现出骑驴铃铛响的感觉。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表演。
歌曲学习: - 出示歌谱,把顿音标红,问大家这是什么。老师用顺口溜讲解。老师用钢琴带大家用顿音唱四句“响叮当”。问大家为什么要用顿音:表现铃铛轻巧。
- 继续问:请问“渐弱记号”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响筒然后请大家用乐器表现渐强减弱。然后贼烦大家:为什么要有渐强减弱?
- 请大家跟着钢琴老师唱,表现出渐强减弱,顿音。老师弹琴,带唱。
- 提问大家:自己感觉哪里难唱。讲解“难点”,教唱。
- 然后带领大家唱。唱了几遍。用钢琴。
- 请两位同学拿铃铛和响筒表演。
- 提出唱歌的问题:八分休止符没唱出来。请大家吸口气。再来唱。用歌曲然后伴奏。
拓展学习: - 老师拿梅花。问大家如何表现出来。学生自己上台进行花的摆放。拿出诗人衣服,驴拿着铃铛。然后学生重新进行一遍演绎。
- 学生七嘴八舌提出改进场景意见。学生再演一遍。
结束总结: - 问大家这节课收获:渐强减弱踏雪寻梅。
说课:
- 游戏激趣,引入情景——角色扮演 重现情景——歌曲学唱 细说情景——升华演绎 创设情景
- 教育方法:教育戏剧。听唱法。
教研员评课: - 真的学生为主。自己设计场景,设计铃声的响动。(真的我们上课都是设定好节奏,这是第一次让学生自己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但,老师是否可以更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如:铃声可以由远及近,铃声可以跟随步伐有规律等,提升学生审美。
- 用道具替代驴。
- 用戏剧手法解决歌唱难点。“骑驴”大跳的高音,可以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把高音带上去。
专家评课: - 好:思路清晰,切入点非常契合。猜谜导入积极性高。讲解作者孟浩然的时候没有直接说名字而是读出古诗,语文和音乐融合。而且如何表演构建情景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改进,怎样摆放怎样更逼真。教育戏剧引入课堂。对孩子的拥抱,肢体接触让孩子很亲近。
- 坏:一开始听节拍424344答案都有,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