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刚好出生在一段特殊的时期,上一代还没有计划生育,下一代已经开放二胎,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也集万千期望于一生。我们从小就在家人的期盼下生活:读一个好点的高中,上一个好点的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他们给你划了一条道,然后告诉你,照着我说的做就行了,这才是正确的。他们总是会说:“我是为你好。”当然,他们是为你好,然而这不过是他们认为的好,他们一直没懂得,真正的爱,就是让他做他自己。
《无声告白》开篇就讲到莉迪亚的死亡,然后以莉迪亚的死亡为源头,一条线向上追溯各家庭成员压抑的内心,一条线向下描写痛失亲人后每个人的痛苦及变化。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华人,从小受人嘲笑与歧视,所以很自卑,希望莉迪亚能成为一个融入群体的人;而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从小梦想当医生,她母亲却希望她成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和詹姆斯结婚后曾离家出走继续追寻梦想,但因再次怀孕而作罢,玛丽琳希望女儿能继承她的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女医生。莉迪亚因为对父母的爱,所以一直压抑着自己,让自己在父母期盼中成长,她成绩也不好、也不喜欢做一生,但是还是要在母亲面前装作欣喜的样子;她明明没有几个朋友,却每天要对着电话忙音假装跟朋友聊天,只是为了看到父亲焕发的神采。最终,她明悟了一切的根源,承若做自己,但在湖里淹死了,她的死也让这个家庭看到了真正重要的,原谅了彼此。
让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高中的时候学《触龙说赵太后》,里面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时会觉得很有道理,爱他就要为他做深远的计划,现在才明白,爱,应该是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
詹姆斯希望莉迪亚成为能融入群体的人,玛丽琳希望莉迪亚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这都不是莉迪亚自己选择的道路,这是父母希望她走上的道路。父母为什么希望她成为这样的人呢,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想成为这样的人而不可得。他们对现状不满,既不愿意和现实和解,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打破现状,他们唯一做的,不过是把自己的梦想付诸下一代罢了。
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们可以说:看,这就是她想要的。他们问:“你想要这本书,对吗?”“是的。”“为何不请你的朋友看场电影呢?”“好的。”他们何曾给过选择呢,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莉迪亚,你想要什么呢?”他们只是在说:我喜欢这个,你也喜欢的对吗。好吧,既然你以爱的名义问了,我也以爱的名义回答吧:既然你喜欢,我就这么做吧。
做孩子的痛苦在于:我知道你爱我,我也爱你。但你希望我做的不是我想做的,如果我按你说的这样做,我会痛苦,可是如果我不这样做,你会痛苦,我也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这不应该是孩子需要面临的痛苦,如果父母们爱自己的孩子,应该让其避免这种痛苦,他应该快乐的生活下去,至少不会因为你们的原因让孩子不快乐。
如果爱,请深爱,若深爱,请至少让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请做你自己
在母亲出走的两个月,莉迪亚生活在恐惧之中,当她发现自己只要按父母的意思活着,他们就会快乐,一切不愉快都会消失的时候,他就为自己背负了沉重的枷锁。
当内斯将莉迪亚推入湖中,内斯看到了她的痛苦,内斯成为了唯一理解她的人。从此以后,她把自己的生活埋葬在父母的爱里,仅剩的那点软弱,都与内斯分享了,她知道至少还有一个人在下面托着她,让她不至于完全沉到底。她为了父母活着,同时又依赖着哥哥内斯,只有自己是个虚无的存在。
然而内斯去哈弗读书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唯一的依靠都将离去,再也没有人能理解她了。
最后莉迪亚开始回想,究竟是哪里错了呢,原来是在她决定承受父母的重担维系家庭的平衡开始,一切就都错了。最后她终于醒悟,她需要重新开始,她要郑重的告诉父母,够了,成绩不好,没有朋友,都没有关系,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我总是希望莉迪亚能再勇敢一点,醒悟更早一点,像父母说明一切,也许她将不用死,也没有那么多的悲伤。
我希望你记住:成为你的存在,不要为了任何人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