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朋友从沈阳来看我,带着她来了一场两天一夜的哈尔滨之旅。
记忆里的家乡一直充满了寒冷、逼仄、粗糙。漫长的黑夜与我黑暗的少年时代缠绕在一起,冰冷而绝望。充满时代感的低矮破旧建筑和狭窄的街道,长达半年的冰天雪地,让人们充满了野性、躁动和不安;粗俗的男人们醉醺醺地呵斥出酒气,为了人情世故大声喧闹,甚至动手;女人们世故而精明,时常聚在一起家长里短,为了孩子、补课班和自己不成器的老爷们烦恼。
成长,也是逃离家乡的过程。大学毕业后不断出国、去外地,发誓绝不再回到这座北方重工业城市,尤其自小生长的工厂聚居区。总觉得落后的人情社会,脏乱落后的城市环境,极度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让人无法停留。外面的世界广阔而精彩,绝不愿意再回来这样封闭而压抑的环境。
这是我的家乡,也是很多人的家乡。
然而,带着外地朋友的眼睛重新发现和探索这座城市,竟发现很多的习以为常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来了哈尔滨怎能不品尝一下俄式西餐?带着朋友来到百年前的俄侨会客厅,最美俄餐厅--露西亚。点了俄式红菜汤、菜卷、肉饼和土豆泥。
俄餐并没有法餐、意餐那么精致,更像是东西方、贵族和平民菜式的融合。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一位老绅士服务,一种由遥远而流来的美妙感受涌进心灵。
百年前,一座座双驾马车碾压在中央大街的油光光的方块石板路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车上坐着衣着考究的俄国流亡贵族,他们或者步入百货商店选购一些商品,或在街头买一束鲜花。大多数的时光他们会推开那间常去的建筑大门,坐下来喝上一杯咖啡,或吃上一些喷香可口的俄式菜肴,追忆过去的荣光。
这是一段令人着迷的历史。
发现《极限挑战》孙红雷们来过的中东铁路大桥,横跨松花江。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老道外打卡。
说来惭愧,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居然从来没来过这里!我们很多时候往往都注重追求更大世界的精彩,而忽略了身边的风景。
现在回想起来,作为哈尔滨孩子,从小的西式和洋气确实深入骨髓。
这是我的家乡,它不止有雾霾、重工业、计划经济和极度寒冷,还的确留有流淌一个世纪的艺术和浪漫的气息。
它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要热爱这座城市,每个人都要记住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