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读书怎么那么快,这个“快”,指两天周末看完了三本书。
这样一问,反而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读书的习惯了。能称之为习惯的东西,必然是经常去做,并且类似于一日三餐那样天经地义的事情。
单从数字归纳的话,罗列了最近读的书大概花去的时间。
《平凡的世界》,103万字,看了三个晚上,熬了一个通宵。
《活着》,12万字,两小时左右。
《兄弟》,50万字,十小时。
《白鹿原》,49.6万字,超过十小时,两个晚上。
《摆渡人》,22万字,4小时。
《月亮与六便士》,20万字,5小时。
《穆斯林的葬礼》,52万字,十小时。
《演员的自我修养》,49.7万字,断断续续的几个晚上。
这些时间是不包括写笔记的时间的。一般看完一本书,我会回头找划线地方再做笔记。手写的速度很慢,一本小说的笔记可能写出来只有两三页,却可能需要花两三小时。看书的时候,我习惯,左手捧书,右手拿笔,书不离手,笔不离手,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划线标出。我不是个爱书藏书的人,书,在我看来,看过了才算是有价值,既然看过了,书本身也无所谓了。
读小说比都散文议论文学科专业书容易,读国内作家小说比国外译文容易,读现代作家比近代作家容易,读纸质书比电子书容易。大概估计,最容易的是二十万左右的小说,从拿掉书封,看扉页作者介绍,和书后推荐,我花上一下午的时间四五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没有比较,所以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快。
我没有吃零食的习惯,读书的时候手捧着书,桌上一杯水就可以坐下一直看完。因为长时间手捧书,所以我不喜欢精装书,太重,也太贵不划算。说来惭愧,我认为自己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翻开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看完。我也不是天生热爱嗜书如命的人,大多数的时候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有的时候遇到可以震动我世界观的书,我还是会有那么点儿后悔没有早读到的。这样的明确的目的性,我买书只找经典书目,别人推荐的书单,这样的书读下来总是有收获的,至少可以普及常识。
小说具有情节连续性,很容易就看下去,我是个拿到小说就想从头看到尾的人,这样的连续性不妨碍我的思考和记忆。所以反而是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我就看得断断续续无比艰难。因为看小说不想中断的毛病,给身边人造成了我读书很多的假象。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很多人家并非书香门第,父母对教育的认知也只是局限于考卷的分数,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教科书,父亲给我买的课外书只有厚厚的习题集。我的小学是在转学中混乱度过的,而且在那个时代,九十年代的私立小学,完全没有现在的那么完备整套的课外阅读书目。所以整个童年我的文化认知是在电视机,新华字典和几本习题集上面建立的。那时候的电视台热衷放港剧,我就认识了很多繁体字,通晓主旋律下的价值观。新华字典让我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聊,习题集嘛,就是让我的卷面分数遥遥领先。
我父亲一直认为新华书店的书最多最好的书店,类似于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吸引力。我自己独自买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作文书,现在想想一个初中生,花了一下午把一本作文书从头看到尾,有点丧心病狂。但是看完一本优秀作文后,我就不想再继续看第二本了,这时候我就该看到自己的功利性了,我翻第二本的时候就觉得没意思,因为觉得和第一本差不多。
我看的启蒙小说是《基督山伯爵恩仇记》,《三个火枪手》,那种青少年简版的,字大的出奇。但是我幼小的心灵还是觉得快意恩仇的,有仇不报多憋屈啊。看过唯一的一本武侠小说是《神雕侠侣》,当读到小龙女被玷污那段,六年级的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那时候的我以为书里的世界应该是完美的,然后一直怀疑是因为盗版印刷才会出现那样的片段。
我是从初中开始接触到除了教科书之外的书,那时候距离外婆家不远有个新华书店。如果你问我,我在新华书店那些时间里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我翻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但是早就忘了情节。最深刻的是我翻过的《灌篮高手》的漫画,32开本,32册,类似于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那种惊喜。第一部漫画的起点太高,以至于一直到现在影响这我对动漫风格的喜好。
还有件深刻的事。一天我随意翻开一本畅销都市小说,里面描写一段“如白色莲藕般的手臂”,作为初中生的我,觉得别提多恶心了,吓得就合上那本书了。后来也读到过很多为爱情生生死死,不是背叛就是出轨还以受害者自居的乱七八糟的所谓畅销小说,那时候我一定以为写这书的人有病吧。不喜欢那种故弄玄虚,一桶水不满半桶水咣当的故作高深的书,这到底是为了糊弄自己还是糊弄读者啊。
我一直认为早读课大声朗读是件很傻的事情,会觉得四十分钟一直喊出声音很累。所以几年的早读课我都花来看语文课本和补充阅读课本各种书下注释,我们的教科书内容还是很丰富,每篇文章的文下作者生平介绍,引用典故,几乎包含了所有中国的文学史。一天早上我就被一段《牛虻》的血淋淋的描写吸引了,真可惜没有全文。后来我就一直想买一本《牛虻》,想了很多年,后来在大学之后才买,终于如愿以偿。
我看书挺极端的,看经典书目为了学习或者说是装逼,看鱼龙混杂的网络小说为了消遣。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字,超过1M大小的网络爽文其实是很水,我一般选择一次性可以阅读完的500KB左右的。高中那会因为新奇也看了不少的青春文学,接受不了网游大部头,仅仅是因为我忍不了那劣质粗糙的印刷和纸质。我也没啥爱好,好的影视剧不多,但是好的书那是永远都可以有选择。短短二十多年的人生,除了拿年少无知当挥霍资本,还需要了解历史的厚重保持底线。
诚实的说,我读的书不多。但是基本上别人推荐的书,我就会去看一遍,不间断的从头至尾通读,事后做笔记。我一直认为大概是我偶尔保持的长时间读书姿势,就给人以爱读书的假象罢了。
一件事情我摸着了门道,就懒得再花功夫,但是也知道温故知新的力量强大。花上四五小时去读一本书了解书中人物的一生,历史沉浮,这样的时间差算下来,觉得是件很划算的事情。这点儿小聪明使我在中国式教育考试中很占便宜,但是我很敬佩真正博览群书的人,那是真正读书世家文化的浸润。遇到这样的人,我永远怀着一颗谦恭的心敬仰对方。
读书嘛,消遣而已。学习,才是终身大事。使人类进步的不是书籍,是知识。书籍只是个知识的载体,你要做的是把知识从书本上转移到你的大脑里,然后去指挥你的行事作风。但我从不否认文字,书籍的伟大,最有智慧的人活不过百年,但是书籍却可以造福千秋万代。我们要感恩现在的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你找不到的书,多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