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策一》:“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雠矣。”“女为悦己者容”,百度百科解释为“女子为使自己高兴的人而打扮”。此种翻译,很符合当今时代“悦己为上”的观点。然而从古至今,皆是如此理解吗?
何谓“女为悦己者容”?
重点在“悦”和“容”的理解。“容”易于理解:名词作动词,打扮。“悦”的理解则丰富一些,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使动用法,使······悦,即句子可翻译为“女子为能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人而打扮”。其二,直译,“快乐,欢喜”,即句子可翻译“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
古人云:非我注六经也,六经注我。对句子、典籍的理解,往往是自己价值观的表现,是自己对人生的态度的表现。那么,对“女为悦己者容”的理解自然也会富含这一特征。
很明显,两种理解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强调的是主动,能令我欢喜者,我亦为之打扮。打扮的目的是回应令我喜欢者。我欢喜,乃是前提。如粉丝见偶像,偶像令我欢喜,见之故要打扮。后者注重的是被动,喜欢我者,我故为之打扮。打扮的原因是回馈喜欢我。人喜欢,乃是前提。如偶像见粉丝,粉丝喜爱自己,见之故要打扮。
古代对女子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从四德”,仅就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言,即可看出这种要求本质上是认可被动而忽视主动的。从,跟从,随从,依从。那么,当有人喜欢自己,尤其是在古代的大背景下,“喜欢”发出者指向的是从未见过或者并不熟悉的丈夫时,是要感谢天地,由此大为梳妆打扮了。
而现代人则更重视自身的感受,强调个性、主见,自然也就更认可主动。当有人能够令自身感受到愉悦,自己可能会因此而打扮自己令对方也感到愉悦;甚至,只是让已经感到的愉悦加强而化妆,以实现“嗯,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之类自我肯定自我愉悦的思想。
时间长河流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诠释着所见所闻。“女为悦己者容”的理解正如《论语》、《中庸》等历史典籍的理解一样不断更新。所谓用新时代的观点来看待古籍,实际上也不过是用古籍来为当代人的行为、思想做注解、供证据,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理安定感。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无需过多指责的行为。毕竟,人不可能超脱自身时代。
如果将“人爱我”当做从外界获取“容”的动力,我们称之为“他信”;那么,“我悦人”而后“容”则可以成为“自信”。无论自信,还是他信,本质上都是寻求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或许便可概括“悦”,即快乐。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无论女子,还是男子。追求快乐,始终是人类的本能。女为悦己者容,到底也是追求快乐的自然举动。
那么,请快乐起来。
悦己悦人,追寻快乐
——《战国策》书评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