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写作之前,我关注了几个自媒体大咖的公众号。有时候看他们那些阅读量100000+的文章,并没有觉得有多好。当时我心想:“这文章也就那样,凭什么有这么多的阅读量?”当时我感觉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但自从真正开始写作以后,我的观点就变了。一篇爆文不是靠灵光一现就能写出来的,而是靠多年的积累,包括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的运用,还有文笔、插图、选题等等各个方面的完美融合。而我的文章离这样的标准还差很远。
一开始就写出一篇好文章很难,但是写出一篇烂文章又怎样?“种下一棵树的最佳时期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于是,我也开始坐下来写了。一篇接一篇,到现在已经保持日更一个多月了。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在她的《群鸟相依》一书中,论述了写作中遇到的挑战。她认为完成一部作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你允许自己写出一个“非常差劲的初稿”。只要有了初稿,即使再糟糕,经过修改也会得到改善。尽管你还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或者故事应该如何发展,但只要坐下来把那些词语拼凑在一起,你就能找到故事展开的起点。
俞敏洪老师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演讲比台上的人要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比别人讲得好,而在于你是否有勇气站在这个台上。”
只有真正去实践,你才能看到这件事的全貌,发现自己的感受,然后看到它带来的结果。
而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迟迟没行动,是因为觉得自己还没有一个周全的计划去完成个人目标。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周全的计划,你和别人的差距就在于你没有行动起来。要取得成功,拥有即刻行动、学习并改变路径的能力比任何计划都重要。
很多人觉得没有周全计划就不能保证一件事情的成功,这些都是因为害怕失败的心理在作祟。反问一句:就算你制定出了自己觉得完美的计划,就能保证你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遭遇失败了吗?其实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在这次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在《做,就对了》一书中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海伦是一所大学的讲师,她永远都把自己当作初学者,总是不断尝试,然后在失败中不断进步。刚刚从临床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海伦获得了一次讲授心理学入门课程的机会。第一次站在众多学生面前授课,这样的场景可把海伦给吓坏了。由于太过紧张而且准备不够充分,那次讲课海伦算是彻底失败了。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学生们普遍给了海伦一个差评,这是对该校教师进行评价以来的最低得分。一名学生甚至在评论中将海伦称为“史上最差的讲师”。但是海伦并未因此而放弃这门学科的教学,而是不断琢磨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的尝试,海伦最终成为一名严厉又不失风趣的讲师,学生的评价也让她长期跻身于最佳教师之列。
无独有偶,我自己身上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两年前刚出来教肚皮舞,当时我从来没有去过健身馆去体验下其他老师是怎么教会员班的。那天我临时帮一个朋友代一节课,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而之前没什么准备,我到上课前还没想好应该教什么。最后我通过询问学员,得知她们想学成品舞,于是我就教了一个成品舞的一部分。但是当时很多会员基础比较差,而那舞蹈比较难,结果陆陆续续有会员走出教室,最后只剩下了一半人。在我觉得非常失望的时候,刚好在更衣室碰到了一个中途离开的会员,我真诚问了她的意见,她非常诚恳地指出了我上课中的问题。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断思考这些问题,觉得自己下次应该如何改进。后来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很多学员的认可。
所以,我们不应把失败视为避之不及的事物,制定策略尽快失败才是正确的做法。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中学习并且吸取经验教训。因为害怕失败而回避犯错,只会让你在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美国罗斯福总统说:“我梦想成为一个迈出下一步的人,而不是为接下来的一万步殚精竭虑的人。”
所以,让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吧,抛开那些所谓的完美计划。所谓完美根本就不存在,只有不断尝试 ,才能取得下一步的成功。
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仅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