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春困秋乏,是否到了最近这个时节所有人都会如此?或许吧,别人不一定如此,但我必是如此。
突然的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看什么都甚觉无聊,做什么都觉得困倦。只记得上周五傍晚下班回家路上,本来走走停停的公交车让人倦意正浓,不知怎的刷到一段视频,突然来了兴致,瞬间便冲刷掉我的困意,回到家赶紧打开电脑搜索这部电视剧,想看他个尽兴。
或许是本身不怎么喜欢看电视剧吧,觉着他太过冗长,也或许是没那么多时间紧着自己去追吧,也觉着趁着大好春光出去走走总比待在屋子里更好些。于是因着突来的兴致和周六那连绵阴雨一口气看到二十来集,也因着周日天气大好跳着看了个结尾。
虽说看了个大概,可剧中那句比皇宫更危险的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我觉着说得甚好,毕竟太子这个角色,羽翼未丰,上要顾忌父皇,下要做好表率,兼顾朝臣,左右还要防备兄弟明刀暗箭。这部剧,我觉着拍得也甚好,没有将男主角塑造得那般完美,那般无可挑剔,既能忠孝两全还能儿女情长。正是皇宫的尔虞我诈,才能塑造男主的隐忍、不折手段、步步为营终于登上太子之位的人物形象。而女主本是游牧民族女子,不似中原生活在条条框框中的女子那般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剧中将那种草原儿女的不拘小节、英气豪迈、俏皮可爱塑造得惟妙惟肖,同时也符合了十六七岁小公主的人物特点。
剧中皇帝我觉着格外偏心,明知道二皇子差人押进京都的那个丹蚩人是冒名顶替;明知道当上太子的二皇子克扣佛像铜矿私造铜钱一事;明知道当上太子的二皇子自导自演的谋杀却顺着他将真相掩埋。正常人可以理解做父亲的偏心某一个孩子,可明知在犯下大过的情况下不加以纠正反而刻意帮其隐瞒真相,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这不是爱而是害。这也正是二皇子借着皇帝的偏宠才变本加厉,兵行险着,最终逼宫失败,加速走向死亡。
也可能皇帝的想法终是和平常人不一样,他需要一个有野心有智谋有手段的继承人,所以才会放任皇子们争相角逐。可最终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就像太皇太后说的那样,只因为他自己是这样走过来的,也因着他有更大的野心,所以觉着他的继承人也应该是也必然是这样角逐过后的生存者才能有资格吧,就像狼群角逐狼王一般。
最终男主步步为营,先伏低做小,依靠皇后的势力,步步崛起。利用女主灭丹蚩,利用女配占丹蚩。先争军功,再培植势力。最终登上东宫之位。可能是事业有成便情路不顺吧,毕竟做了亏心事,总不能当一切都没发生吧。
喜欢这部剧的原因,可能也是因着女主并没有傻白甜的因为自己被人利用,使阿翁阖族被屠放下仇恨吧。剧中女主内心特别矛盾也特别挣扎,可以因为太皇太后和明远娘娘的那般大义为了两族的和平暂时放下仇恨,也可以因为忘川,忘记前尘往事,忘记因为自己导致阿翁被杀,嫁给太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本是有爱之人,经过长期的相处,怎能不爱?可记忆即便被掩埋也终有被忆起的时候,女主忆起了所有过往,想方设法的想逃离。爱得太深,背负得太重,越是无法逃离。女主的结局早已注定,当初寺庙大师解读的签文中就已经注定。挥刀自刎,命留玉门关,中原与西州皆是一步之遥。我在想,如果,男主的记忆先一步恢复,结局即使不完美,也没有那么惨烈吧。可是没有如果,生活也是如此,你走的每一步都要承担相对应的后果,所以每走一步都要三思而行。
曾经救命之恩的三个承诺,还剩其二,一是有生之年不得开战,二是好好活着。离去之人一了百了,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住。可活着的人却要背负一生的承诺与情思。或许这就是对男主权力角逐之后最大的惩罚吧。
本是一时兴起,并未看完全剧,对剧中人物特点的分析,仅凭个人视角。认同或不认同都无所谓,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来还想分析分析赵瑟瑟、顾剑、太皇太后和皇后的人物角色特点的,可未看完全剧,不知何时下线,便为此作罢。虽未观完全剧,但对此剧也甚是喜欢,因着春色正浓,阳光正好,不出门便觉可惜,便得熊掌舍鱼,毕竟最近猪肉太贵,吃腻了鱼,望谅解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