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丝逆袭,永远是吊丝们喜闻乐见的励志故事,以至于这已成为很多人招揽生意的噱头——毕竟吊丝市场是最大的市场,而且吊丝总盼望着逆袭。
一般来说,「逆袭」就是财富剧增。但我发现:逆袭从无吊丝。
最近看完了林军的《沸腾十五年》,这本书主要讲述1995—2009这15年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期间出现了大量「逆袭」故事——包括今天大家熟悉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丁磊等等。可惜,几乎没有吊丝。
不信?上几个例子:
丁磊: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
张朝阳:清华大学毕业,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周鸿祎:西安交大硕士,硕士期间就开始创业。
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大学仅用两年便修完所有学分。
张小龙: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在做出微信之前已做出Foxmail、QQ邮箱。他喜欢打台球,技术堪比专业级。
马云:虽然学校一般,但他是学生会主席,还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十几岁就能搭上老外——老外还请他去国外玩。
书中有大量的这类案例——这些互联网大佬,几乎无一例外都至少是985院校毕业。虽然高等院校的学生有很多也会泯然众人,但显然他们有着更大的「逆袭」机率,也有着更大的「成为中产」的机率——嗯,学历是有用的。
这本书看得越多,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吊丝逆袭」几乎不存在。
而且,你应该看过这类新闻:某吊丝中了彩票大奖,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纵之后又回到原点,甚至自杀……
吊丝的局限不仅在获得财富,守住财富是更大的难题。可能是这样:一个人的境界与其财富终将匹配,即使暂时逆袭,如果境界没有提升,财富还会回到原始状态。
在电影《1942》中,张国立扮演的东家对跟他一起逃荒的伙计说:“跟着我,到了陕西,不出三年,我还是你的东家,我知道怎样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变成一个地主。”
你看,牛人就是这么牛。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吊丝的「认知」较差。
这里用的是「认知」而非「智力」,就是不给吊丝找借口的机会——因为「认知」并不需要绝顶聪明。很多逆袭的人,在逆袭之前,他们的认知都有一定的高度。而吊丝对很多事的看法都很局限,吊丝的很多思考方式都不够有效。所以会有所谓的「学生思维」、「穷人思维」。这样看,吊丝真的很多。就不举例了,以免打击太多人——包括自己……
关于认知,我喜欢这句话: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另一方面,吊丝的「执行力」也不够。
除了那些「高大上」,还有很多街边卖小吃的、收破烂的,兢兢业业十几年,也买几套房了。虽然没亲眼见过这种案例,但在网上看过很多,再加上一些计算,这类案例也算合理。这些人的「认知」其实没多强,但他们有「执行力」。
吊丝一般终究还是吊丝,因为不仅「认知」跟不上,「执行力」也不够。所以很多人喜欢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女生找对象时挑「有钱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式,也是相当结果导向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正确」的方式。虽说这样描述会打击到吊丝,但你不能否认这就是事实——事实常常是残酷的。
但事实残酷的另一面是:大部分女生也比较「吊丝」。女吊丝最该做的,怕是找一个有潜力的男吊丝了[允悲]……
这真的很残酷,说这些也很得罪人,但先别喷——我也是吊丝。
那么,吊丝还有机会吗?
毫无疑问,「吊丝逆袭」确实存在,只是很少——很少很少。从比较现实的情况来看,吊丝最该做的,是进入新兴的、有较大增长空间的行业——终究还是势比人强,猪不上风口,怕是上不了天的。当然,认知与执行力,仍然是根本。
我觉得:「吊丝」应该用来形容人的境界,「逆袭」形容境界提升足够。这样看:人生就是一个吊丝逆袭的过程,在起点上,人人几乎都从零开始,因为即使父辈有再多智力积累,也几乎不能遗传。
以人生的长度,逆袭本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因为时间太长。但事实是:多数人放弃了。不信看看爸妈,看看亲戚。从人生来看,世上有太多吊丝,也有很多有钱的吊丝——但概率会少很多。
这样看,不该是「逆袭从无吊丝」,而该是「逆袭都是吊丝」。
嗯,日子还是有奔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