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结婚这么多年,第一次春节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过年,少了很多奔波、繁复,多了些自主时间,加上我正在阅读《人生与哲学》这本书,让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的人生是否是自己选择的?
对于我的人生是否有意义我还说不太好,我只知道自己这些年过得还算充实、虽然天资一般,但一直都很努力的学习,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我应该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自己也一直在尽力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一直在尽力帮助身边的人,总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我现在搞不明白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只是庆幸一直在做正确的选择。
但我的缺陷是一直在凭感觉走,没有过追根结底的思考,也从没有好好的做过人生规划,总是走一步、看一步,遇到什么就接受什么。爸爸在世时曾提醒我:遇到大事要想一想,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这说明我从小就没有把事情想明白的习惯。想不明白也就想不远,所以格局就小些,只见眼前得失。
我也确实不爱和别人商量事情,工作上想不起来找领导汇报、请示,不习惯和同事沟通意见,也很少让基层老师参与决策。这无形浪费了很多资源,效率也不高;在家里我也几乎是独断专行,所以造成老公、儿子遇到决策的事情就看我,很多时候我不分配任务就不去做,对财务管理没有任何概念。
所以,我今后改变的方向是学会再想一想,学会集中智慧。
那么进一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以前想得特别少呢?
这肯定是和我从小一直接受父母的安排有关,他俩都是家族中老大,习惯性做支配者,而且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多数决策都是正确的,所以服从也是我认为的正确选择。
即使现在回观,父母对我人生的安排也堪称出色,远远超出同水平家庭很多。但是正如我妈妈后来的感叹:发现没有我们两个经管,你的日子也过得非常好!
我爸爸活着时也确实经常担心以后怎么办?他们不在的时候我们怎么保证生活质量,也经常质疑我的某一项决策。
仔细梳理一下,我真正懂得经营这个小家庭是在我爸爸去世后,我家的“资产”发生迅猛增长也是在这之后。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影响,但从我自己这方面来说,我确实是在那之后才开始为经营家庭操心。
我的改变是被迫的,爸爸突然离开,让妈妈也反思自己的人生,在那时毅然决定“退休”,从此只管自己的健康、快乐,不再为我的小家创收。
没有靠山了,眼看着每年收入与支出勉强平衡,攒不下一点儿钱,我才开始开销记账,控制花钱,也开始琢磨理财,想法设法在工作之外创收。几年探索之后终于实现收入>支出,财务走上健康的上升通道。
除了开始操心赚钱,在买房、买车、换单位等等事情上,我也都是自己抉择了,可喜的是各种状况的持续向好远远超出预期。
如此看来,我是在爸爸去世之后,也就是儿子9 岁后我才真正成为一个负责人。
所以,在面对儿子的教育上,我也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太娇惯,帮扶得太久,应该让他学会自己负责了!
接着反思,如何让思考接近正确?
除了学会广集智慧,多接触牛人,还有一个途径是:多读各个方向的书籍。我以前真的是读书读的太少了,除了学校和单位规定的书籍,我很少涉猎,导致我的视野特别窄,见识短的可怜。仅仅刚刚读几本好书,我都能感觉自己的思考通透一点儿,如果读的多了,我相信自己收获会非常大,从而做到不惑,知天命!
感谢这个清净的春节,让我有了读书的习惯,让我有了反思的机会,推开心智提升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