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现代化学校创建 不断提升 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2020年4月9日,浙江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1号文件,在全省开展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衢州市积极响应,超前谋划,强化指导,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根据省教育考试院、省教育评估中心《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名录》,截至2024年度,我市有现代化小学57所,现代化初中27所,分别占全市小学总数的33.1%和全市初中总数的42.2%,通过比例双双位居全省第一名。全市省现代化学校共133所(含幼儿园、普高、中职和成人学校中的现代化学校),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我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规划引领,全域谋篇布局。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省现代化学校比例到2025年达到30%以上。从衢州市情出发,市发改委和市教育局在《衢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创建任务明确为“力争创建各类现代化学校130所”。根据省、市规划精神,我们市县联动,强化全域布局。下发《衢州市2020年-2024年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申报计划表》,指导各地各校,对照评估指标全面开展自查自评,形成年度申报计划,同时明确创建短板,全面加强整改。创建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形成,为全市创建工作的启动夯实了第一步基础。

二、强化思想引领,激发创建决心。现代化学校的创建,关键在校(园)长;引导广大校园长增强创建工作的内驱力,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又是关键之关键。我们的一招就是强化培训。2021至2024四年间,我们每年举办培训班(分别是2021年3月3日江山城北小学的全市省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培训会议,共60人参训;2022年8月2日至4日开化的全市督学专题培训会,共89人参训;2023年4月20日至21日,承办全省现代化学校(学前段、义教段)建设培训会(在锦绣江山外国语学校),全省申报创建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共200余人参会;2024年7月29日至8月2日杭师大仓前校区,全市督学专题培训会,共90余人参训),聘请专家讲课,解读评估指标内涵;聘请已经被认定为省现代化学校的校长介绍经验,帮助厘清创建工作思路。笔者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介绍了衢州一中创建省一级重点中学、衢州中专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衢州高级中学创建省特色示范高中和衢州二中创建省现代化学校的过程及心得,让广大校长意识到:搞创建、迎评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校长们通过学习培训,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紧扣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新时代引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育人方式、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抓手,从而提高了政治站位,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创建决心。

三、强化激励服务,增强创建信心。一是全局统一思想,强化服务指导。市教育局督导处根据各处室职能,将现代化学校评估指标予以分解,召开会议解读指标内涵,让机关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各处室干部转变管理理念,在调研中对学校创建工作精准指导。督导处作为牵头处室,把握各类学校申报时间节奏,对照标准严格开展市级评估,深入学校蹲点指导,从现场汇报、专家问询、实地巡察、台账准备、规范接待等全链条指导帮助,为各校顺利通过省评付出了艰辛劳动。二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形成创建好氛围。将创建纳入市直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市区教育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均赋予一定分值。各县市区教育局也结合实际出台政策,鼓励各校创建,如衢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专门下发《关于组织申报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有序推进、规范程序,并明确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对乡镇(街道)教育改革考核指标体系和学校综合考核,有力推动了区域学校创建工作。

    130余所现代化学校,犹如点点繁星,分布于三衢大地之上,它们所焕发出来的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校园文化、公平优质的教育质量和满园的现代化气息,推动着区域义务教育朝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前进,改善着区域基础教育生态,助力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截至2024年底,我市六个县市区已有5个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其中江山市、龙游县和常山县通过国家级评估,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五。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指数从2021年的全省第9名升至2023年的全省第2名;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从2019年的全省第10名升至2023年度的全省第4名,且六个县市区全部为最高等次A等,实现了“满堂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