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被称为哲学的天籁,这次再次系统的阅读和感悟这本奇书,收获远大于学生时代的领悟。中华民族被西方称为儒家文明,可见儒学思想对这个民族的影响之大,那么,我们就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谈起。
一:儒家与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其中儒家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家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墨家法家都各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国家的统治者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统治和国家稳定的学说,而毫无疑问儒家思想是世界上最适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儒家讲究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人应该安居其位,遵守尊卑长幼的社会秩序,如此,则国家安定。人民理所当然遵守农民应该遵守的生活方式,读书人理所当然遵守读书人的准则,帝王将相管理和统治国家也有了理论支持。试想一下,国家如果推崇老庄,那么百姓都不争名利而归于自然,那么谁去打仗谁去官场哪?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最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而并不是儒家思想就胜于其它。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如果不广泛学习各种经典学说的话,思想就会被禁锢,就会不自觉的被统治者教育成一颗螺丝钉。我们可以跟着孔孟去仁义礼智信,但是也要跟着老庄去道法自然,当然,我们还要跟着释迦摩尼去探索心与宇宙的奥秘、我们也必须去和苏格拉底、马克澳勒留等西方哲人去碰撞。甚至,就算我们是虔诚的佛教徒,也应该去研读圣经和古兰经,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真正自由,才会形成自己不受时代禁锢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文后附了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孔子自己也深刻的认识到,老子的得道要远在自己之上。
二:庄子的自然之道:
庄子记载了一个有用和无用的故事。一棵长在土地庙旁边的树,高大无比。一位匠人路过,看到这棵树,摇摇头说:树虽然大,但是从工程利用的角度来说没有价值,因此是一棵无用的树。晚上树托梦给这位匠人说:就因为我对于工程利用来说没有价值,我才可以活这么久啊,要不然早就被砍倒了。有用与无用,本来就是没有定论的,凡事不可强求,有用与无用是这样,有钱与没钱、有权与没权也是如此。我们身处天地之间,大自然赐予了我们一切,而我们却执着于虚名与利益。庄子说:最尊贵的人,不要爵位。最富有的人,不要金钱。最快乐的人,不要名誉,这才是最高的道。试想如果我们不为尘世间的名利所累,生活只是诗酒田园,看来也许无用,但实际上是一辈子逍遥快活,反而是顺应自然的大道啊。最近我们一个长江同学,国信证券总裁陈鸿桥自杀,遗书就几个字:不要骚扰我妻儿。你可以想象他背负了多少压力和威胁,官职和权利如此之大,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哪。
世间之事,越在乎有时候越容易失去,顺其自然反而有更好的结果。就拿买股票来说,很纠结频繁交易的,反而赚不到什么钱,而买了股票就去旅行的,往往有大的收益。害怕失去一个人或者一份事业,过于紧张,反而让关系变得也一样紧张,慢慢就失去了乐趣,失去了乐趣也就失去了我们做事或者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本质,那么结果自然也不会太好。无论一次考试,还是体育运动,越紧张越发挥不出水平,自然的状态下总是感觉很好。凡事不能太执着,功利心如果太重的话,心性就会非常不清净,而非常不清净的心性会投射给我们各种不好的业力。也许我们最后得到了想要的功利,但是往往在身体或者生活中随后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事件,宇宙法则就是这样运行的,所以,遵循自然、心境平和无论对生活还是事业都至关重要。 关于这一点,我们想想自己以前的经历,看看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就会有所感悟。
三:庄子与佛教:
庄子是至高的哲学,与佛教和道教相通。庄子记载了一段河神与海神的对话,河伯看到大海后望洋兴叹。海神说,其实比起天地,大海也就是一颗小石子,比起宇宙,中国所在的九州也就是仓中一粒米。而我们人类所争夺和忧患的,都不过是一粒米,一颗小石子而已,我们却为此执迷一生,不知道一切顺其自然,快乐的度过此生。这与佛教所讲的贪嗔痴意思一样。而庄子记载的庄子梦蝶的故事更是经典,庄子梦见自己变为蝴蝶,醒来后,不知道自己是自己,还是在蝴蝶的梦里。这与金刚经的四句偈相应: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见庄子是已经得道的大智慧者。
庄子的学说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不是非常融合,因为现在中国主流思想应该是儒家学说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结合,再加上一切向钱看的现实,这使得当今社会整体比较浮躁。但是,越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越是需要我们保持一份自然的清醒。还是前面的话,学说没有高低对错,但是只有博览众家之长,我们的思想才能真正自由,才会形成自己不受时代禁锢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而这也是我们人生重要的意义。
附录:经典中的经典,孔子去见老子,读懂此文,离得道不远矣: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