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感到很心虚!如果顺着自己的思路写下去,会不会是对孩子的聪颖和勤奋的一种亵渎?
孩子的确很优秀,至少在我这个爸爸的眼里从来就是这样的。她在上幼儿园的路上,凭形象记住了沿途广告、门牌上的许多中文字,原以为她只是靠“囫囵吞枣”认识了“中国建设银行”之类的,便从报纸上将其中某个字扣出来让她认,她果然是认识的;幼儿园的第一周回家居然能说出全班29个同学的名字。小学一路领先,凭硬功上了本地最好的中学、最好的高中、放弃高考上了美国的名校。所以当我准备用例子来说我如何“费尽心机”教孩子学习时,脑子里那个念作“厚颜无耻”的成语总是挥之不去。
教孩子学习,抓住她当时的兴趣点很重要,其次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诡计多端”。
很多父母一定有经验,孩子小的时候总爱黏着爸爸妈妈陪她玩点什么。玩什么呢?
扑克接龙之类的游戏,相信很多人都玩过,也不屑于玩,而这是我陪女儿玩得最多的游戏之一。把一副牌一分为二,每人轮流拿出一张放到桌子上顺着往下摆放,谁手上的牌如果与已在桌面的牌中的某一张牌一样,那么这两张相同的牌之间的牌就都归他所有。最后谁手上的牌多,谁就是赢家。这是最初级的识数阶段,帮助女儿熟悉数字。
开始学习加减法的时候,类似的方式,只是将两张牌相同则赢取两张牌中间的那些牌,改为两张牌之和等于某个数字,则赢取那两张牌之间的所有牌。而这个数字就是当时的练习目标,比如练习两数之和等于10 ,那么你抽出的牌与桌面上的某张牌之和等于10,这两张牌之间的牌就都归你了。目标你可以根据孩子掌握的熟练程度,在2-26之间随时调整,你也可以将花牌设定为10,20或者更大,这样就可以练习到更大的和数的计算。
再后来就是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了,更复杂一些,适合小学高年级了。相信也有很多人玩过,这个在过去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脑细胞活跃的人也喜欢用这个游戏来打发时间,那就是24点。一副牌一分为二,两人各执一半,每次每人从自己手里抽出2张牌,4张牌一起,利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谁先找到构成24点的计算方案谁就是赢家,谁就收获那4张牌,看谁手上剩下的牌多谁就是赢家。
游戏很简单,关键是怎么玩儿?大人们可能不屑一顾的游戏,孩子可以乐此不疲,你就要抓住和利用好她的这个兴趣,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诡计”让她像思念麦当劳一样想着继续跟你玩。你不能在孩子兴奋地告诉你她的“新发现”的时候,你正扭头看着电视,或者当你的孩子正在冥思苦想答案的时候,你说“你先慢慢想着,我出去抽颗烟”,或者“你慢慢想着,我去检查一下邮件马上过来”。你需要跟她一样全神贯注,跟她一样感到这个问题很“棘手”,跟她一样为这个正确答案而“百思不得其解”;你要为慢了半秒“输”给了孩子而捶胸顿足,仰天长叹,你要因为自己输得太惨试图耍赖扳回一局,你还要为究竟谁先想到了正确答案而争得脸红脖子粗,你还要为“间或”赢了孩子而欣喜若狂。女儿在因为经常能战胜爸爸而骄傲的同时,提高了运算能力,增强了自信。
伴随着这些扑克游戏的是,开杂货铺,当店小二卖东西。女儿上幼儿园不久,老师让小朋友们玩过开商店卖东西的游戏,不过没有涉及商品价格的问题。女儿回到家,兴奋地要展示这段“不凡”的经历,要我们陪她重演。她的这点兴奋和好奇被我加以利用和发挥了,游戏变得更有趣了,她也更愿意玩儿了。我们把家里能摆上桌面的东西都当做商品,轮流着,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店小二,准备了N多小纸条,每张纸条上写上数字当钞票,数字得有零有整,根据孩子的掌握程度,设计你购物找零的复杂程度。女儿觉得这个比幼儿园的还好玩儿,更“贴近”生活,不知不觉中练习了带小数的加减法。
记得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女儿跟着逛街逛商场,那时大概3-4岁吧,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跟着爸爸妈妈在商店的衣服堆里钻来钻去,看价签。虽然口头会说,十几,几十几,甚至几百几十几,但落实到数字上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知道。借着她好奇地一会儿问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何不趁着她的新鲜劲“甩了”这个包袱呢?如是我指着价签上的数字教她,如果是2个数字,比如58,前面的那个属于十,1就是十,5就是伍拾,9就是九十,后面那个是几就念几。女儿好像明白了,跑出去转一圈,喊爸爸过去,说这件衣服九十九元,过去一看果然99。后来,扩展到百位数,教她,如果有三个数字,最左边的那个就念成百,是1就是一百,2就是二百,头两次还容易搞乱,很快就摸清门道了,然后屁颠屁颠地在衣服堆里来回窜,捉迷藏似的,不停跑回来给爸爸报告价钱,还真是对的,尽管她还不知道那价钱的真正含义。
教孩子学习,谁都有自己的套路,但无论哪一种,做起来真不容易,需要足够的用心和耐心。用心是一种责任,需要热情和智谋, 耐心是一种品质,不是忍耐!�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