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文/蓁周周
很早以前就有不少朋友推荐我看余华先生的《活着》,今日一观,感触尤大。我问一位已看的朋友对于此书的感悟,她说:“我说不出来那种感觉,但我心里的压抑和沉重,余绕不散。”确实,我也有此感,但我并没有像她那么悲感,因为我尤其能理解它带给我的相同人生哲理。
大致上来说,笔者很喜欢这种用第一人称的平淡朴实地描述一个人的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的作品。于我而言,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涉及了一个人的整个人生经历。《活着》正是描写了主人公福贵一生蒙受着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世的苦难。我无法描绘福贵的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强大,亦无法解释他对人生或者说是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但那千钧一发的乐观,我对此表示相当佩服。
继同为败家子的福贵他爹被气死后,龙二也是一个悲惨人物。因为拥有曾经属于福贵家的屋子和地,被无情地判为地主,因倔强不肯屈服,终落得五枪子弹身亡。福贵虽为败家子,终日沉迷于赌博,但他初心只是想攒回父亲赌输的一百亩地。也许当欲望膨胀,被奸人利用,那就万劫不复了。最初的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到家大业大也一去不复返了。最乐观的如福贵娘的万般容忍:“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人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珍惜,等到失去才懊恼,可一切都于事无补了。可怜雇工长根,为徐家为牛为马一生,到后来无家可归,晚年漂泊无定。但他依旧雇主情深,不肯拖累福贵家,两次回来探望小姐少爷,从此不见踪影。作者欠他一个结局,但即使不给他定义,我们也可以想象他的凄凉悲恸。
有庆是我最悲恸感伤的一个孩子。在看书中关于他由于被过度抽血救县长夫人而英年早逝前我曾观看过电视剧此桥段,当时看到眼泪悄落而不知,心里惊涛般汹涌。如今在书看依然悲伤到哭泣。那么热爱生命,善良可爱的孩子,带着他的跑步体育天分,跑向了大地。凤霞长落标致,勤劳能干,只可惜落下个聋哑。上天也曾给过他一段美好的爱情,忠厚老实的二喜的出现几乎是她最幸福的时光了吧。本以为她会被上天眷顾,不幸的她却死于难产。作者这样的安排,不知道说他是好还是不好,包括二喜亡于水泥板的夹压和苦根死于撑死在一大盘豆子中。可以说,他们的人生才不过四分之一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是悲是喜,是好是坏,这一切都逃不脱社会与背景。推脱点就说是命运。就像最后福贵只能与一只叫做福贵的老牛共度夕阳西斜,时光沉浮那样,这也叫命运。
家珍本是米行千金,嫁了福贵后不管贫富贵贱始终不离不弃。姑且不说是她坚贞信守的理学濡染,更是现代人拿着结婚誓词上的文字最好的诠释。试想在这个多元化的自由思想碰击的社会,有多少做到始终如一?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妇女,万般忍受和勤劳大度集于一身。
她很知足,在临死之前她说生了一对儿女活着都孝顺,做人能做成这样该知足了。让福贵好好活下去,苦根长大后会和有庆一样孝顺的。可见,在中国,孝顺是父母深感欣慰的一件心肉。尤其是在农村的父母,对于孩子能成龙成凤最好,但也不奢望,只求孝顺踏实。这就是一个家庭最渺小又最实在的祈求。甚至我爸妈也是对我这样的要求,健康孝顺就好。
有人提及为何书名为活着而非幸存,我也思索而不得其解。说实在,福贵很幸运,亲人一个个离去,而他却仍活着,难道没有幸存的含义吗?余华先生在书序中给了我答案。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的经历的看法。福贵的经历是他自述的,所有的感受都是发自肺腑的感慨。关于时间的漫长与短暂,动荡与宁静,节奏都掌握在他自己手里。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句话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
最后我想以余华先生一句话结束笔者肤浅的评价,与人们共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但我始终无能参透此话带给世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