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了不少安意如郭敬明之流,常做伤春悲秋之态,只觉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即便是悲伤,也要45度角仰望天空流泪。
上了大学,才慢慢发觉之前读的书空洞无物,多是意淫,对青春的意淫,对古人的意淫,当初抄下的那些看似文采斐然的句子,现在看来多为无病呻吟、空洞无物之语。接着又随大流看起一些市面上畅销的青春文学,捧着书一本一本读过去,下意识里却总觉得有些怪怪的。那时候书架上满满的排了一排青春文学小说,有时候随手拿起一本,看了半天才发现是另一个作家的书。拿起笔准备做读书笔记,却遇到了很熟悉的一幕,只能做些许摘抄罢了,这和之前有什么区别?准备提炼一下文章主题,却发现一本书的十来篇文章的主题似乎都没什么区别。这就很尴尬了。不过说来我还是很佩服这些人的,把一句话用十来篇文章翻来覆去扩写了几十万字,我自己就没这个本事。
已经要到了二十岁了,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屈指而数,方才觉得可怕。在二十来岁的黄金时代,我应该读些什么?我应该怎样去充实自己?在网上看了不少推书的帖子,开始看起《黄金时代》、《白夜行》这类好评颇高的书。然而读下来,只觉得没有之前一些书来的流畅、易于消化,且更为晦涩难懂,故事不够动人,辞藻不够华丽。
比之前意识到自己没读几本好书时更为巨大的恐惧向我袭来,我的品位和审美已经习惯这种鸡汤文学,也习惯接受这些浅显、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当我试着走出鲍鱼之肆时,却发现我的嗅觉和味觉在这样的环境下早已被破坏,即便将山珍海味摆在面前,我也无法品出味道。不过唯一可庆幸的是,我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
之前觉得看看青春文学式鸡汤也没什么,励志嘛!现在才发觉它对人有多大的影响。寡淡无味的鸡汤也就算了,顶多浪费时间,而有些毒鸡汤,就是糖衣炮弹!君不见当初多少人动不动就嚷嚷着说走就走,来一场穷游,去西藏洗涤心灵。高中时,我常常对身边好友说十八岁一定要做两件事,一是独自穷游去西藏,一是去一次陈奕迅演唱会。现在想想真是羞得想把头塞进抽屉里面,还好没真的穷游,不然今天能不能好好坐在教室还难说,不过陈奕迅演唱会有生之年还是要去一次的。
书架上一摞青春励志文学,放在这占地方,低价转卖也不行,不能再放出去祸害人了。送给经常来收破烂的老奶奶算了。那些书啊,电影票啊,就当我教的智商税。
最后忍不住吐个槽,我的孤独怎么就算失败了?还有我真心希望王家卫陈奕迅梁朝伟当初打牌欠了张嘉佳一屁股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