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问我爱是什么样的,我可能会有很多答案。从我出生开始感受着来自父母的爱,稍微长大点感受着来自亲人的爱,步入社会后感受来自朋友的爱。可是爱情的爱究竟 是什么样子的?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印象最深的电视剧是《薰衣草》《天国的阶梯》,那个时候觉得爱情就该是这样样子,要经历重重困难、误会、重大疾病,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在一起,犹如唐生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不然都不好意思说是爱情。后来慢慢长大了,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来自生活的暴击,开始觉得生活已经够痛苦了,爱情就应该甜甜的,应该犹如温室里的小花一样不经历风雨,只要岁月静好就是美好的爱情。爱情就应该傻白甜,有个人替我阻挡一切风雨。现在年龄大了,总会听到很多催婚,开始觉得厌烦。觉得我是一个独立的女性,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为什么一定要去依赖一个人?我可以一个人做的很好。我一直这么想,直到在《读懂恋人心》中读到“恋人互相依赖是一个生理学事实,保持独立不意味着没有依赖感。依恋和独立自主毫不冲突”。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的独立、幸福、更有安全感、更勇敢。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和伴侣(恋人)都是什么依恋类型。依恋理论是由一项重要的实验“陌生情境实验”中,玛丽·爱因斯沃斯发现的。在母亲再场或离开时孩子的行为模式,一共形成了3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每种类型的人在恋爱中的行为模式都是不同的。
有些时候经常在网上会看到有些人会问“我的恋人不接我电话,他(她)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只是爱我的恋人,但是他(她)总是嫌我烦,他(她)肯定是没那么爱我了“,或许对方并不是不爱,而是恰好对方是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恋人的过于靠近会触碰他的安全防线,让其感受到危险,产生焦虑。回避型的人会受到依恋风格的制约,本能的排斥恋人,惹起争端使俩人的关系陷入消极的循环。焦虑型又是什么样子呢?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比较“作”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与恋人分离时对方未接电话会做出打连环夺命CALL的事情,或者针对恋人无数的试探。对于焦虑型的人来说,与恋人保持亲密关系是一件绝对的需求。不管是回避型为了一定的安全距离还是焦虑型为了保持亲密关系所做出的一系列如:惹起争端、疏远贬低恋人、用行为语言刺激恋人、“粘着”恋人,都是一种过激的防御行为。而安全型的人,往往可以避免这种行为。安全型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充满温情和爱意,不会因为关系忧心忡忡,会倾听与理解恋人。而我们生活中,往往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人会相互被吸引,渴望对方的那种状态,而又无法挣脱依恋风格的制约而产生各种虐恋。
那焦虑型和回避型就真的无法在一起么?也不尽然
我觉得虽然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能遇到一个安全型的人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实往往与我们的想法是有出入的,如若碰到恋人双方都不是安全型,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安全感,填满对方的“爱箱”,让对方感受在俩人中间流通的爱意,安全感自然会产生。
如何填满恋人的爱箱?盖瑞·查普曼《爱的五种语言》,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我感受不到恋人的爱意” ”我的伴侣已经不爱我了“ “我已经为他(她)做了这么多,他(她)还不知足” 。或许发出这些话的人真的为了伴侣做了很多很多在他(她)看来表达爱对方行为,结果却收获甚微。如若用错了办法,做的再多对方也感受不到爱。这就好像:我明明喜欢吃西瓜,恋人觉得苹果有营养每天都给我买苹果,叫我如何感受他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