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活力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理论创新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华文化蕴含着“民为邦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与邻为善”的优秀传统。这些传统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等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易于中国人民理解认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情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土壤,必须筑牢根本,厚植沃土,不能丢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
春秋以降,中国历经千年逐渐沉淀形成了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为最根本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启蒙文化乃至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外来文化,都经历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逐步摒弃自身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充分迎合适应中华传统文化内核,从而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过程,被广大中国人民接受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孝悌忠信的道德标准,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天下为公的为政理念等,历经千百年沉淀,都已成为了中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准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也离不开在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资源,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转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以中华民族语言、中国人民思维方式、中国人民生活实践方式加以传承创新的结果。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丰富了时代内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真理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和方向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凝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