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所著。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层层递进,要求也不一样。翻过后感觉自己是做不到如书中所说的方法来阅读的——至少目前是这样。虽然如此,但也无法否认这是一本好书。不敢说自己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就只想简单聊聊。
1.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排除有人会以它为消遣。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养成阅读习惯,做一个主动、自我要求的读者,主动阅读。关于主动阅读,其基础是要求阅读者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主题)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想法、声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作者还谈到:光是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
2.在检视阅读的摘要中,提到了阅读速度——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度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略读过后,你就会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页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记得在李笑来的一篇文章——《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中谈到:
我读书很快,也因此读得很多,但我从来不强调自己的阅读速度 —— 甚至,我坚持认为 “阅读速度”是个没用的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阅读英文书籍的时候,干脆是在电脑上用键盘敲,边敲边读…… 因为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解速度甚至跟不上手指头敲键盘的速度。别说遇到生词需要去查了,甚至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手指已经将一句话敲完了,却发现自己的脑子竟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确切意思……
没多久,理解速度开始提高,我也没啥兴趣拿着一本书“一目十行”地读。遇到好书,我会抽时间朗读完,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书朗读完,也不过十几个小时,中间断断续续,也能一个星期内搞定。更多的时候,时间花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的部分,需要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开脑洞的部分,需要反复搜索寻找更多资料与关联的部分……反正,眼球快速移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最后呢,想再说说,不要把阅读(读书)想得那么难,无论再快的速度、再好的办法,首先你得开始读,并坚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