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准备好(Be Ready)
这里说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身体准备好,能够保持坐姿正确;第二,头脑准备好,愿意积极参与活动,遇到困难会自己思考或寻求帮助,能够听从并且遵守游戏规则。
“Give me five(完成5个步骤)”的概念,每次小D坐在桌子旁开始玩游戏之前,我们都会一起检查这5个方面是否做到位了:
我的身体坐直了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
我的耳朵在听了(My ears are listening);
我的嘴巴不说话了(My mouth is closed);
我的脑袋在思考了(My head is thinking)。
学会负责
学会尊重
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当孩子变得独立又有担当时,好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而已。
会明白,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是人类天生具备的能力,不能一味教训孩子不努力,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努力。
结果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在过程中一直坚持、不放弃努力,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态度, 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没有现成的路,只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吧。
好的幼儿园既会保证孩子玩好,也会保证将学习融入孩子的活动之中。
“以教为主”会抑制孩子今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Be Ready)中国有句古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因为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大人的引导下自己进行探索。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作“辅助式探索”(Guided Discovery)。
生命本身是有规律的,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是不能够“催化”的。
如何帮助学龄前的孩子打造更加聪明的小脑瓜?
一个中心:多元化的良性刺激(Be Ready)
第一基本点:温柔对待(Be Ready)
斯坦福大学有一项研究表明,当孩子感到压力和害怕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种有毒物质,损害记忆力区域的脑神经。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放松、不焦虑,是促进大脑健康发育的关键。
第二基本点:重视数学启蒙(Be Ready)
数学启蒙中,归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数学启蒙能力。多鼓励孩子对生活中遇到的东西进行比较、分类,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比如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刺激孩子的脑部发展。
第三基本点:多和人交流,少和机器交流(Be Ready)
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提醒:不要让视频、音频、早教机等取代了父母的作用,剥夺了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良好机会。
第四基本点:吃得好(Be Ready)
第五基本点:多锻炼(Be Ready)
要让孩子养成习惯和热爱阅读,最关键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答案是坚持和乐趣,这里的“坚持”指的是父母自己的坚持,即使孩子一开始没兴趣,父母也应该坚持把亲子阅读融入每天的游戏互动中,让它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亲子阅读,应该以孩子为导向,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三大权利,即读不完的权利、反复读一本绘本的权利、跳着读的权利。
所谓“亲子阅读”,“亲子”比“阅读”更重要。这是你和孩子之间一段高质量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没有电子产品和其他外界的干扰,只有书籍和陪伴,你们只需要好好享受这个过程。
早期启蒙的目的不是追求孩子“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不管外界的压力有多大,愿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消化压力,将压力转变成行动方案,带着孩子一步一步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学龄前儿童最关键的科学思维(Be Ready)
观察和描述
比较和归类
提问和预测
科学实验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孩子通过科学实验学会“怎么学”,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比较、提问、预测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谓“学习时不动脑筋”,其实就是说明孩子缺乏元认知,他们只是单纯机械地模仿“被教授的内容”,而没有有意识地去考虑应该使用怎样的学习策略去掌握这些知识,从而让自己有能力支配这些知识,以解决其他问题。
学龄前儿童,家长怎么做才能够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元认知启蒙呢?
001向孩子展示家长的思考过程(Be Ready)
当孩子向你求助时,你不要直接替他做事,而是把你为什么这么做的思考过程一步一步地说出来,这就是在展示大人的思考过程。
002联系新、旧知识(Be Ready)
003学会问启发式问题(Be Ready)
Scaffolding(脚手架式教学)的技巧,从孩子现有的能力出发,协助他们从“我知道什么”发展到“我还有什么可以知道”,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学得更多,发展得更好。
孩子的差距就体现在是否有意识地通过“跳起来够一够”来挑战自我。
孩子学习新技能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做你看
第二阶段:我做你帮助
第三阶段:你做我帮助
第四阶段:你做我看
“搭脚手架”技巧的3个关键词:001演示技能,002给予适当的提示,003学会提问,启发孩子进行反思
学会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和努力
,正确的夸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应该侧重过程、侧重孩子付出的努力
“妈妈替你做”和“妈妈陪你一起做”,看起来差别细微,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和孩子一起总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今天犯过什么错吗?你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
所谓“拼爹拼妈”,拼的不是父母的财富,而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热爱挑战,不怕犯错,享受努力的过程,保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热情,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当孩子提问时,说明他是在动脑筋的,提问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动的答案复印机,而是挖掘和引导孩子好奇与探索的本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一辈子的技能。
温柔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教他们学会自己寻找答案。
三千万字计划”提出了语言启蒙的“3个T”——Tune In(频道一致)、Talk More(多说一点)、Take Turns(轮流对话)。
很有用的语言启蒙小方法,叫“关键词轰炸法”,是指在跟孩子玩耍时,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每个句子都重复同一个关键词。
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语言启蒙,日积月累差距就会体现出来。
在进行语言启蒙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开放性思维。
扩充“高质量”的词汇(Be Ready)
多引进一些不同题材的绘本,比如科普类、故事类等,这些绘本都能有效地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引进条理性词汇(Be Ready)
父母演示如何生动地讲故事(Be Ready)
注意声音、语调的变化起伏:
注意眼神的接触:
注意在故事里设置“引人入胜”的点:
要做到这3点并不难。不需要父母全天无休地这样讲故事,每次只需要讲5分钟或10分钟,每天讲一两次就可以了,日积月累就会见到效果。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落实在育儿的点点滴滴之中。
规律作息(Be Ready)
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玩耍机会(Be Ready)
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Be Ready)
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Be Ready)
安全感包括以下3个方面:
他人:在我的世界里,只要我需要,就会有人来保护我。
自己:我可以掌控自己(包括身体、头脑和精神),我有能力照顾自己。
环境: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可以自信并且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探索。
父母做出一些简单的举动,就能够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形成独立的人格:
高质量陪伴不缺席(Be Ready)
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Be Ready)
紧密无间的肢体接触(Be Ready)
孩子真正需要的,恰恰是父母那份温柔和坚定的态度,是“我是你妈妈,这种行为不允许”的态度。
让他知道界限在哪里,适当的规则可以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不需要完美,恰恰相反,孩子需要学会接纳人生的不完美。
适当的管教并不意味着拳打脚踢,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想清楚: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哪些事情我们需要从小就管教?在管教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反抗,但如果现在不管教,今后社会一定会加倍管教他。
“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母爱的第一大任务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心理亲密连接;第二大任务是当孩子有能力时,要跟孩子慢慢分离,并得体退出。
建立心理上的亲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及时、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独立不是孩子到了20岁时突然学会的,而是从小慢慢发展起来的。
承诺是个特别严肃的词语,如果大人无法兑现,请不要随意对孩子说出口。
到底什么是自控力呢?自控力由3部分组成: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孩子需要不断被提醒才能记得自己被要求遵守的规则。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坚毅并不是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而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遇到挑战却不放弃。”
坚毅品质的培养,需要父母倾听孩子的兴趣,唤起孩子做某件事的热情;需要父母尊重孩子想要放弃的选择,但鼓励孩子善始善终;需要用父母的支持帮助孩子自己把事情做好,让他们去体会“再坚持一下,就会更好”的成就感。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白,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爱和恨、伤心和愉快、愤怒和平和,都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育儿的本质归根到底是陪伴而不是控制,陪伴孩子去体验、去经历,而不是让他成为我们心里那个“理想的孩子”。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表达自我意愿,其实比让孩子打回去更加重要。从现在开始教会她面对冲突的正确态度:积极面对,有理有节,不惹事,但也绝对不怕事!
教孩子分享,一定要先允许孩子“自私”,允许孩子不分享。分享不应该是一种被强迫的行为,任何被强迫的分享,都不是真正的分享,而是拿分享作为掩饰的抢夺而已。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育儿的道理呢?因为我们需要自我教育。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做好自己
在如厕训练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我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我有了自己的隐私”,这远比多快脱掉纸尿裤重要得多。
养育孩子都需要“先立后破”,需要先有规矩和规律,然后才能有今后的“打破”,而现阶段要做的,正是要树立规则和建立规律。
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和孩子来一个“Give me five”(一语双关,既是检查5点要求是否做到,又表示做到后可以击掌庆祝):盘腿坐好、双手放下、耳朵在听、眼睛在看、嘴巴闭上。
对于2岁前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调动孩子的“五感”,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学习。
玩具减少,孩子的专注力更好(Be Ready)
玩具减少,孩子的想象力更好
玩具减少,孩子的秩序感更强
挑选玩具的原则(Be Ready)
不买“声光电”玩具,选择开放式或者有开放式潜质的玩具,选择娃娃玩具时,要平衡写实和抽象两方面
孩子只需要一半数量的玩具,但需要父母两倍时间的陪
收拾玩具就是最初的秩序启蒙课
步骤拆解——我到底要让你做什么
有准备的环境——玩具到底应放哪里
充分的授权——我信任你可以做好
多元化的玩耍方法有哪些(Be Ready)
运动游戏(Active Play)
操作性游戏(Manipulative Play)
角色扮演游戏(Pretend Play)
创造力游戏(Creative Play)
学习类游戏(Learning Play)
性教育其实和其他任何方面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任何一个问题,既不敷衍,也不打压。
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给孩子简单有效的指令(Be Ready)
孩子不需要父母帮他做很多事,但他需要父母教他如何独自去完成很多事。而这一切,都要家长从学会给出孩子简单、有效的指令开始。
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
只夸奖孩子可以改变的品质(Be Ready)
使用描述性语句,强调努力的标准(Be Ready)
不要轻易夸奖孩子容易完成的事(Be Ready)
不要过度夸奖孩子本来就喜欢的事(Be Ready)
避免和他人对比的夸奖(Be Ready)
家长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Be Ready)
不轻易否定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接纳(Be Ready)
首先,共情一定是爱的共情。
其次,共情时家长的情绪一定是平静的。
共情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孩子可以马上停止哭闹),而是给予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学习体会不同的情绪。
正确“共情”的方法(Be Ready)
允许情绪发泄,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回顾刚刚发生了什么
回顾时,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这一步通常包含3个部分:第一,发生了什么;第二,你怎么了,情绪是如何的;第三,后来你是如何平静下来的。
多说肯定词语,少说“不”:把所有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重新“包装”成用正面词语描述的期许。告诉孩子:“妈妈还是爱你的,但是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
“希望我们都可以用温柔的力量去改变,而不是用愤怒的力量来遗憾。”
“遇见孩子,是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一场修行。
规则和爱是平行的,界限和自由是共存的;有规则的爱和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
如何实施Time-in(积极的暂停):
第一步: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冷静下来
第二步:孩子冷静后,要拥抱孩子
第三步:和孩子谈论之前发生的行为(Be Ready)
不打不骂,是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Be Ready)
说到做到,贯彻到底(Be Ready)
给予选择,适当放权(Be Ready)
说明结果,自食其果(Be Ready)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孩子“自我管理”的机制,只有从小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他们长大后才能学会独立地管理自己。
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认识规则,第二步是建立规则意识。
学习育儿方法,不是为了调教孩子,更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为了搭建一个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ABC原则”,这是美国幼儿园老师培训时的知识。
A(Antecedent):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B(Behavior):孩子当时在干吗?
C(Consequence):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情绪失控(Be Ready)
当情绪失控时,我真正愤怒的是什么(Be Ready)
如果事情再次发生,我会如何做(Be Ready)
提前做好准备,告诉自己:我不对这个负责,提前准备一些“口号”做“暂停键”
这是小D自己的事(Be Ready)
我们一起试一试吧(Be Ready)(帮助孩子自己做到)
我知道你很难过,爸爸陪着你,直到你冷静下来(Be Ready)
哦,真的啊,再和我多说说(Be Ready)
我爱你(Be Re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