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1日 读《在宥》。这一章讲治理的观点。
1、庄子对“调动人欲望的概念”的看法,都说道家思想是帝王之学,确实如此。在这章,开篇即言“治天下”,从喜怒、赏罚、声色、仁义、礼乐、圣知,皆扰乱人之性命之情。可是天下之人反而尊崇这些、爱惜这些……庄子说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似乎看到一位清虚的智者冷静的旁观熙熙攘攘的忙碌世人。
2、基于世人的心理特点,转而对国君说,治身为根本,天下不用治。但是各种名词的出现,反而让人心乱了。所以,只有去除了各种名词的枷锁,才会让世人安心。国君如何做到无为而治?广成子给出了解决方案。
3、看利弊,做决策。庄子对世人看的极其明白,喜人同乎己,恶人之异于己,从古至今,人性没有变,想要寻求认同,想要出人头地。治理国家,不仅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有害的一面,如果只看到有利那就相当于把安危寄托于运气了。
4、统治者治身。有了国土就容易滋生欲望与骄傲。但庄子告诉各位,治理不要局限于治理人,还有万物,而治理者不要被外物所支配,保持精神的独来独往。保持无我,即是融入天地,处处皆有我。(这一章有点难理解)。
在庄子的书中,目前看到两种成功:一种为有为法,目标清晰,犹如鲲鹏之化,乘风借势,不断壮大。一种是无为法,合于自然,逍遥于天地万物之间。
4月22日开始 读《天地》,读起来是越来越有难度,很烧脑。这一章里1、2、3段落依然讲君王如何治理百姓与万物,逻辑严谨,层次清晰,虽不是技术词语,但是你可以当作是技术派,值得深入琢磨。
管理者的气质与特点。管理者真应该仔细读读尧与许由的对话。人太聪明,就会强化人为的作用,而抛弃天然。尊崇智巧、急功近利、为有形的外物所拘束——应接不暇,这个此用的太精准了,整天应对外物。这样都人不适合做一国之君,仅仅适合做一个地方长官吧。国君无为,大臣有为。所以为什么老子教导我们:明白四达而无知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合于自然。否则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运气,运气正是那些你看不到、逃不掉的力量。
4月29日 治,乱之率也。人为的治只会引发乱,但是乱世该如何呢?
管理者看待万物的态度:欲求不行,拒绝也不行,不将不迎。尧观乎华。这一次庄子不是站在天道的角度,而是站在地道的角度,寿、富、多男子,皆是生养万物,各安其位。封人说前面三者为“三患”,因为有身,所以有患。等到无身了,还有何患?
4月30日
总纲:庄子一直在告诉统治者要让民众回归天然本性。忽然想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难道不应该引导人发现自己的本真吗?当所有人都认同你的道理,你就是治者。庄子所论述的是治世之道,也就是政治学,现代的政治学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庄子那个时代,讲的是治理人心。庄子认为治理的标准是“向善(民劝)”,自我勉励。前者是不赏不罚,民众自然向善、戒恶。激发人性本善之德,生生之德。当德行衰败时,社会就乱了。
原理:如何回归本初之真性。在“泰初有无”段,论述道——德——命——形——性——修性反德,德回归于泰初之道,虚合天地,同乎大顺。合于道,是最高级的修行。
如何发现?忘掉有形、有用的自己。但凡有用者,就会被外物所用、所牵绊。所以,如果真存在什么治理,就是无为无治,你不需要知道事件万物为什么会这样,只管忘掉外物、忘掉自然、忘掉自己,本性就会显现出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否则,但凡是有外物牵引,本性就会隐藏起来。
为什么?大治天下在于民众的自我教化。“灭其贼心,皆进其独志”,尊重自己的本性,自我管教,同乎德,自己内部浑然一体,而不竞逐于外。人在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我的本性,并尊崇自己的本性而行。
5月2日 如何保持本真之心?子贡劝浇菜地的老人用高效的机械来浇地,被老人逻辑严谨的怼回去了:“有机械之物,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变之心,有了机变之心,就会丢失纯白的心境,丢失了纯白之心境,则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则大道不在。”这就是《道德经》所言:“明白四达而无知乎”。与这位老人对比,普通人都是精神不健全的人。为什么?这位老人“油盐不进”,保持真我而不变,有道之人。但恰恰这个真我,才是最有力量的,真我就是“一”,是本源,然后可以一生二,二生三。
保持本真之心的具体操作方法。孔子说这位老人修得了上古的“混沌之术”。这是修炼之法,有诗云:“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
原来,我以为庄子之书是治世之术,后来我发现,庄子这本书就像一部发人深省的艺术电影,里面有最唯美的爱情,有无所不能的英雄,有人之至善,你可以用它荡涤灵魂,保有自己内心的真性情,寄托游走在光怪陆离的人世间,却不为所动,保留内心一份真。但不能用这本书里的方法用来行走江湖,治内不治外。比如当你迷茫时,你可以读读庄子,让你与久违的真我相遇,千万不要在《庄子》里寻求成功学、创业心经、高效工作十八法,在这里,你就剥掉一切外在的干扰与粉饰,面对本本真真的自己。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说:“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启发了我,道德是培养人的精神力量,现代人被各种聪明的机,耗费了心力,在哪里能充电?在道德中。什么是有德之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庄子》就像最高明的心理学,补养心神。
5月3日 中国的老祖宗真是厉害,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从意识领域的高维度来思考,而西方进化了几百年,才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潜意识、神经学,当我们读道家经典时,里面的内容,看着是文字,但是字里面所蕴含的思维实际上是高阶思维,可以感化一切,联通万物,改变人的大脑的频率。只不过普通人应对日常生活,专营于生活的细枝末节,用不到这种高阶思维频率。
打网球与看庄子。教练在训练我打网球的动作,一直在强调放松,让后周人一家,合力为一,这让我想到了庄子里提到的德人的无思无虑。我说现代人很难放松啊,就像也很难做到无思无虑,而道家的无思无虑是养神的。教练说是啊,现代人不懂得养,这就像有一块草地,本来够3只羊吃,现在放5只羊来吃草,最后连根拔起,土地荒漠化。现在人的很多行为都是杀鸡取卵的。
6月19日,读第十六章《缮性》。这一章内容倒是不多,缮,修缮的意思。何为修缮?通常讲房屋建筑使用时间长了,需要修修补补,把坏的地方修好。所以,这章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修缮自己的本性。
首先讲很多人用俗学、俗思想让自己活的明白,只会让人蒙蔽真性。当一个人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本真、明智时,以有限的认知是无法理解超越于当前的见解。以圣人视角,才能看到超越于世俗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