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一些人、一些事开始使用微信。说是使用,而不是玩,只因为真的只用了一个聊天的功能,语音基本没用,其他功能也是闲置的。
微信中有一些朋友、同学、家人、同事、陌生人和一些不知道怎么定义的他们。
看到那些无法定义的人们,总是有一些隐隐然,不知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看到他们在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想去点赞、想去评论,去找不到缘由,不知何原因。。就如前几日,一个朋友在圈中发了张小孩子的照片,我一时怅然,不知是否要回应,又是要如何回应。我思来想去,将这种焦灼的状态归结为一种“呼应心理”。即我关注你的动态,我把你放在心里的一个位置,同时我也想在你心中有一个位置,可是自己却不确定,不知能不能得到回应。
我们都期望是对等的,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换到感情上就叫做两情相悦,心有灵犀。可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只有自己单方面的热忱,同时又害怕我们在在对方心中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微小,这种害怕与不确定让我们不敢轻易的下手或者符合。若是不担心与有所待,便不注重结果,便放手与宽心。有期待与盼望,总是会有这种呼应的祈求与怅然。
这也是人之常情吧。我既不劝阻也不鼓励,总会有一种勇气劝阻你停下手中的活动,或者鼓励你继续笔下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