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工作原因打破了自己“打酱油”模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从个人工作模式到了团队工作模式,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两件事情让自己开始想背后到底的原因是什么,人和人的界限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先来复盘下几个点
1, 半醉状态下,主人公A 对我说,看“这次怎么样,看,我没有请行业里面的大佬吧” 当时的我防卫情绪立刻出现,回复到“不对,咱们回忆一下,当时在办公室是你的同事提到你要请同行的大佬们过来,我只是质疑这合适吗?” .... 现场有敲边鼓的人还说到,“不要跟女人较劲,你辩解不过的。 ”....
【复盘】 在这个事情上,从来都没有和主人公A直接对话过,也就是说当时现场是听其同事的阐述,可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偏差,当时听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自己只是带着疑问(为什么要请同行大佬?)、不理解(虽然私交都还可以,但是这样的正式场合有多少同行大佬会出席,这点主人公A不知道吗?)的心情下表现的是一种对抗的情绪,这样也许语气就会出现不屑以至于让主人公A的同事觉得不舒服,再回去转达的时候就再次出现了偏差,结果终于在活动晚宴快结束的时候,他才间接的表达出来。
此刻就想,为什么自己在第一时刻没有电话直接沟通,看他的意图到底事什么,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的。这个过程中,我在意的是什么? 担心的事什么? 回想一下,不得不说,我内心声音是“主人公A很忙,既然其同事来了,我们就直接对接,而不需要再去骚扰他”甚至建立群后有些具体的细节也是跟其团队私信,
这样信息不能够共享,造成多角度沟通,同时,信息传递中每个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带来的角度也不同,造就了信息理解的不同。既然开始定义了工作群,那么就该在此沟通所有的细节,如果过程中有疑虑,直接电话或者面对面沟通。
这个事件中,在意对方的情况也就是关注人多于关注事变成了自己的干扰,以事为本,结果不等同于成果。
2, “为什么我们要为其买单,为什么要他们来质疑此次的活动成果” 主人公B 冲出去让当地接待的同事帮忙把在外面晃荡的客户拉进来,因为快颁奖了,这过程中,当地接待人说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话,大概意思就是你们的人讲的不好,客户不爱听。 主人公B立刻愤怒了,我们吃力不讨好的来协调了这么多事情,但是最后得到的反馈却是这样的,怎么能不让人情绪失控。
【复盘】此次沟通是三方,但是两方基本上都是为其一方在做落地准备。这样的团队协作中就出现了团队氛围不积极的情况,尤其是落地方的销售团队更是觉得你们再给我们搞事,耽误我们卖产品,积极性及责任感均放在了活动目标之下。于是在活动中出现任何的小插曲均会转嫁到组织方来,并且诟病组织能力。而主人公B本着结果等于成果的概念,加大了团队协作的力度,但是落地方的诟病依旧让其有挫败感,主人公A角色可以定义为运动员,但是落地公司的团队则是评论者即说多做少。 很多公司团队中很多人扮演的就是评论者,这样怎么能够为最后的目标冲刺? 首先,认可主人公A的工作态度,给与更多的激励让其运动员的能量得到爆发,同时需引导关注点,外界的声音不要成为自己的干扰,主要客户满意即可。
运动员需鼓励,评论员需让其多做少说,团队氛围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