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解决的问题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是不是每个在婚姻中的人,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呢?钱钟书在《围城》中入木三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婚姻中最讳莫如深的苦闷,问题的答案也渐渐的浮出了水面。
收听本书,你将会解决如下问题:
①面对真爱,我们应该怎么做?
②我们如何面对婚姻对我们的磨损?
③职场上的复杂纠纷,我们该如何处理?
④如何应对传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作 者 简 介
钱钟书
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有《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篇》等著作。
金 句 精 选
①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②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③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④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⑤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接近,蜘蛛就要挂网。
读完本文约需43分钟
书友,你好。
今天我们讲的是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小说《围城》,这本小说是1947年在上海初版,作者钱钟书在前言里说,他想在这本书里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因此,这也是我们解码这部小说的钥匙,我们要看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些人,他们身上是什么样的根性,对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参照和警醒。如何要从里面得出一些什么教训?
我想首先说的是,夫妻相处之道。没必要处处绑在一起,松散有时候是一种智慧。比如说方鸿渐和朋友出去吃饭,甚至去外地工作,其实对这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机会,但是孙柔嘉却把这理解成一种背叛家庭的行为。
其次,不要把对方的家庭牵涉到夫妻关系里来,父母兄弟没得挑选。奇怪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对自己的父母兄弟未必那么满意,却像护犊一样地不准对方说自己父母兄弟任何一句坏话。
这归根到底,不外乎是一种好强,是争这么一口气,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的好处。但是对彼此的感情却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害,弄到最后,夫妻反目,对自家家里人也起了憎恨。
【第一部分:方鸿渐回国之后的爱情和事业】
这个故事是从民国26年,也就是1937年开始讲起,从欧洲留学回国的方鸿渐,在邮轮三等舱上就开始了他的两场绯闻事件。为什么说是绯闻事件呢?因为,这两场都是未成形的恋爱,并没有发展成真正的恋爱。
第一场的女主角是鲍小姐,鲍小姐是有未婚夫的,所以方鸿渐心里也知道认真不得。两个人的关系当然是随着鲍小姐在香港登陆而结束。
鲍小姐离开后,方鸿渐又马上无缝链接地开始了另一场绯闻,对象是苏文纨,她虽然没有未婚夫,但也不能称为恋爱,为什么呢?因为这基本上是苏小姐的独角戏,方鸿渐只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就吊着苏小姐一起玩。
来到上海,方鸿渐住在他的“老丈人”家里。为什么方鸿渐有个老丈人?原来早在几年前,方鸿渐的父亲有个好友叫周先生,周先生外出上海经商,然后又开了个银行自己荣任经理。
周先生特别喜欢结识一乡之望,所以就跟老乡,也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成了好友,并攀为亲家。当时方鸿渐还在高中读书,见了未婚妻一张照片,心里面漠不关心,但是没有他说话的余地。
方鸿渐这个未婚妻在几年后生病去世了。方鸿渐听到这个信息,简直有犯人蒙赦的快活,但对那早逝的女孩也有些怜悯,于是就按父亲的要求给“老丈人”写了封吊唁的长信。
“老丈人”收到信就很感动,说这位未过门的姑爷文理书法都好,对死者也用词深挚,想见天性极厚,定是个远到之器,一感动,就说要出资一千三百镑让方鸿渐去留学。方鸿渐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有这样的好运气,顿时对他死去的未婚妻十分感激。
在欧洲,方鸿渐四年换了三个大学,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很懒散。四年后回国之前,他觉得必须给出了钱的老丈人一个交代,就找人做了一个假文凭。谁知道回到上海,发现这个老丈人收到方鸿渐的文凭后,起了个新闻稿子去登报了。
原因一来当然是为了虚荣心,自己的女婿,二来也因为他出了钱。方鸿渐看到报纸,羞得从脸红到脚,但他也没办法。这告诉我们,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好处真的不是白得的。
在上海,方鸿渐就在“老丈人”的点金银行就职,与苏小姐同在上海,难免他就想去和苏小姐联络联络、走动走动。其实当时他对苏小姐并没有什么感觉,又明知苏小姐对自己有想法,本来按道理这个时候应该避嫌,但架不住害怕寂寞,还要去惹苏小姐。
他在苏小姐家很快就认识了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这是方鸿渐心里的真爱,他非常珍惜,也得到了唐小姐的呼应。
唐晓芙是这本书里非常重要的女配角,但是她的戏份并不多。本来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应该是一桩很成功的恋爱,但是被方鸿渐自己作没了。
方鸿渐在苏文纨家认识的另一个人是赵辛楣。赵辛楣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留学生,与苏小姐家是世交,他是苏小姐的爱慕者,他自动地将方鸿渐看成了情敌,殊不知他是自作多情了。方鸿渐根本就没有把他看成情敌。
赵辛楣和方鸿渐此时的关系最为有趣。赵辛楣眼里没有方鸿渐,却又提防着他。
而苏小姐呢,希望他们两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也不要交战得太激烈,免得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个,要是万一剩下来的是赵辛楣就糟糕了,因为苏小姐喜欢的是方鸿渐,她对赵辛楣太熟了,从小玩到大,长时间认识,都已经没感觉了。
只是方鸿渐这个人不清不爽,本来喜欢唐晓芙,却不敢跟苏小姐明确地一刀两断,主要是怕得罪苏小姐。他更多的是一种黏糊软弱的行为习惯。
方鸿渐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就是现在经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他很聪明,能知道苏小姐在等他的情话,但是“他不愿意说”,他看见苏小姐搁在沙发上的手,便伸手拍拍她的手背,这样他就可以不说情话,但是又给苏小姐一种温暖的互动。
结果苏小姐当然就误读了。过后方鸿渐也很后悔,觉得自己总太心软,给了人家误会。但想归想,他又耐不住寂寞,那几天里,他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
他想请唐晓芙吃饭,但是他又觉得单独请唐晓芙可能会得罪苏文纨,他就又约上苏文纨,苏文纨就问:是不是只有我们两个人吃饭啊?方鸿渐说:我也请过你表妹了,她答应来,说来陪你。
苏小姐听后感到很失望,就装病不来吃饭。但是,方鸿渐舍不得取消饭局,在和唐晓芙进行了一次很愉快的饭局之后,又偏偏又对苏小姐隐瞒了事实,他是这样说的:昨天是怎么一回事,你也病,她也病?这病是传染的吗,还是怕我请客在菜里下毒?
总之,方鸿渐就这样,在跟苏小姐的这段关系里面越陷越深,没法像他自己本来预期的那样。钱钟书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只求做得光滑干净,让苏小姐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方鸿渐迫于苏小姐的恩威并施,还不得不常向苏家走动。”
但是,每去她家里一次,出来就后悔了,觉得不应该到苏小姐家来得这么多。
因为方鸿渐这种性格,后来就埋下了祸患。
那一天是农历的四月十五,他来到苏小姐家里。苏小姐支开了自己的母亲和嫂子,把方鸿渐引到了庭院的亭子里面,此时,苏小姐还精心做了一番打扮,方鸿渐的荷尔蒙也被调动起来了,最后,他就吻了苏小姐。
你看,方鸿渐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深,但是他还非常天真地认为自己还有逃脱的可能性。那天晚上,从苏小姐家里出来之后,他竟然还认为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可以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不能怪苏小姐误会,换作任何一个普通的女性,在苏小姐的位置上都会产生误会吧!
所以那天,苏小姐打了电话来,方鸿渐无奈之下急得结结巴巴地用法语说自己另外有人了。苏小姐受此打击,非常震惊!方鸿渐也被吓得神经兮兮的,他收到一封发自“平成”的电报,还以为是苏小姐的死信。
苏小姐当然没有自杀,而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报复心理。她选择的做法,就是跑去跟表妹唐晓芙大讲方鸿渐的坏话。
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出了方鸿渐的天真,他明明看到苏小姐家的车停在唐小姐家的门口,他竟然还天真地认为苏小姐不会对唐晓芙说什么,心想:这种事情讲出来也只会丢她的脸,而且她未必知道我爱唐晓芙啊!
他不知道苏小姐这个时候只想鱼死网破。更何况,他还低估了苏小姐的心机,这半年里面的事情,主动权其实还是在苏小姐的手里,也就是说,不管是出击还是撤退,苏小姐都是自己把控的。
方鸿渐就因为这样,失去了唐晓芙的爱,与一场本来可以非常完美的恋爱擦肩而过。而苏小姐和另一位追求者曹元朗结了婚,唐小姐跟父亲到香港转重庆去了,方鸿渐心灰意冷之下也赶紧答应了三闾大学的邀约,只等旅费汇来就出发前往湖南的平成……
方鸿渐是一个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比较温和、软弱,他不喜欢与人正面起冲突,所以跟苏小姐在拖延中,让苏小姐误解。
但方鸿渐并不是一个玩弄感情的人,他知道苏小姐误解了自己,他懊悔也忧虑,马上写信去跟苏小姐解释,然后又担心苏小姐想不开,担心苏小姐寻短见,另一方面又觉得对不起唐晓芙,因为他真正是全心全意地爱慕着唐小姐。他的这些心理,都是他性格中的纯真部分。
他在欧洲留学之所以没有拿到学位,跟他的性格也有关系。他虽然聪明,却不愿意下苦功夫读书,聪明的人兴趣都广泛,所以他也就博览群书,四处游历,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他自己说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他随遇而安,懒散淡泊,自然也因此拿不到学位。
但是他并不钻营,买个假学位证只为给父母和丈人一个交待,这也跟他自己不愿意与人尖锐冲突有关系。但自己从来没有拿这学位证去获得什么具体利益,这跟三闾大学的韩学愈是有很大区别的。
方鸿渐的性格让我们意识到过于散淡、随意、软弱的人,即使聪明博学,往往也很难在爱情和事业上获得很好的结果。除非是天生好运。因为爱情和事业往往是需要建设的,这两者都需要坚贞:认定目标,并主动地为这个目标集中精力,付出你全部的心血。
【第二部分:三闾大学时代】
讲到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事情,必须讲到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男配角,赵辛楣。大家不知道还记不记得赵辛楣,也就是把方鸿渐当作情敌的苏小姐的爱慕者。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事情就跟这个赵辛楣有关。
原来三闾大学是新成立的,校长高松年是赵辛楣的老师,他请赵辛楣去当政治系主任。赵辛楣可不想去,因为他担心自己一走开,不就把苏小姐留给方鸿渐了吗?
他就干脆向高松年推荐方鸿渐,说方鸿渐也是一个留学生,刚从法国回来,正在找工作呢,询问高松年能否给方鸿渐一个教职。
谁知道,高松年说方鸿渐可以来,但你也要来,他并不不放赵辛楣还是函电络绎地请他去。而在前几天,赵辛楣听到苏小姐和曹元朗定婚的消息,当然也就心如死灰了,知道自己没希望了,马上就给高松年回信答应要去。
如此一来,赵辛楣和方鸿渐这一对情敌,竟然成为了新同事,双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路上。
赵辛楣这个人非常有意思,单纯、热心,可能是整本《围城》里面最光明的一个人。你看,他给情敌方鸿渐找工作,这显然是个很忠厚的人想出来的办法。
当时,一起去三闾大学成为新同事的,还有两个相对没那么重要的男配角,一个叫李梅亭,一个叫顾尔谦。赵辛楣看到有这么多人即将一起前往三闾大学,他在上海的时候就开始热心地张罗,请这几个人一起吃饭。
赵辛楣这个人动不动就借小事请客吃饭,朋友有事要求他,他都说吃饭、吃饭。钱钟书在书里就说,好像他在外国学政治和外交,只记着两句,一句是拿破仑对外交官的训令:“请客菜要好。”另一句是斯多威尔侯爵的办事原则:“请吃饭能使事务滑溜顺利。”
后来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赵辛楣很多饭后,还是方鸿渐抗议说,不能都由赵辛楣一个人破钞,虽然赵辛楣家庭环境非常好,但是这毕竟是大家共同的事情,应该改为聚餐。他们出发之前,赵辛楣又高高兴兴地说,由他自己来买船票,好像他天生很有服务精神,他也一点架子都没有。
赵辛楣是一个得到世界很多善意的人,所以他对他人也很善意、没有戒心,有点儿大大咧咧。但他只是单纯,并不笨,比如说孙小姐(孙柔嘉)的假单纯,就是辛楣第一个看出来的。
在他们准备出发去三闾大学要买船票,李梅亭捣鬼的事情,赵辛楣也马上就注意到:李梅亭为了省钱,自己买的是大通铺。所以他意识到之后就告诉方鸿渐说:我们会花钱、贪嘴、贪舒服,以后这一路要改变作风,李梅亭、顾尔谦这两个人可能会认为我们不识物力艰难,不体谅旁人,所以以后我们吃的、喝的、住的都听他们支配就好了。
从这个事情看出赵辛楣,在和人相处方面的情商,他很有善意、很单纯,但是他也很豁达,很能为别人着想。所以,方鸿渐是很欣赏赵辛楣的,他听到赵辛楣这么说,马上就拍着赵辛楣的肩膀说:老赵,你真了不起,真有民主精神,你将来准做大总统!
方鸿渐对赵辛楣确实真的很欣赏,他说: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对结婚和做事,一切比我有信念。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但是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
因为方鸿渐就是这样黏黏糊糊的一个人,他并不是真的很喜欢三闾大学这个工作,他做什么事情都有点儿被命运糊糊涂涂地推着走,他不像赵辛楣那样是一个兴致勃勃的状态。
他自己还在心里想着:一个人应该得意,得意的人谈话都精彩,譬如辛楣。方鸿渐是一个容易沮丧的人,他心里面有很多牢骚,但是他又知道别人不爱听牢骚,所以他就管着自己,他自己说那种感觉就像“狗戴了嘴罩,说话都不痛快”。
但是赵辛楣就不同了,他非常乐观,失恋一场一下子就好了,看到苏小姐后来的先生曹元朗长得很丑,他居然很高兴,说“这样一个怪东西,苏小姐竟会看中他!老实说,眼光如此的女人就不配嫁我赵辛楣,我也不希罕她。”都搞不清楚赵辛楣到底是阿Q精神,还是真的顿悟了。
赵辛楣是一个很好的旅伴,他作为一个出身优渥没吃过苦的人,从上海去平成三闾大学这一路非常艰苦,他从来也没有一句怨言,一路都是主动与大家同甘共苦,大家也知道他爱下馆子、爱享受、舍得花钱,所以这一路的艰苦对他来讲难度自然是更大些。
李梅亭就跟赵辛楣形成了鲜明对比,抱怨个没完没了:倒霉,这一次出门,真是倒足了霉。上海有好几处留我的留我,请我的请我,我鬼迷昏了头,却不过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这许多苦。
那一路大家为了省钱,就说不要抽烟了。而赵辛楣的烟瘾是很大的,他抽的是烟斗,带的是烟草,他路上不用买烟,但是他说,我也不抽了,免得你们瞧着眼红。
这不仅仅是很讲义气,还称得上体贴了。而相比之下,李梅亭却是这样的,他沉默了一下,忽然说:我昨天刚买了两罐烟,路上当然可以抽,只是不再买就是了。
赵辛楣确实是很讲义气之人,方鸿渐准备在香港结婚的时候,他主动提出借钱给方鸿渐,算是他送的贺仪。还善解人意地说:“我劝你别推,假使我也结了婚,那时候要借钱给朋友也没自由了。”当时把方鸿渐感动得眼睛一阵湿。
他们这一路的旅行是很值得品味的,赵辛楣就曾经说: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很显然,李梅亭和顾尔谦就没有经过这样的考验。
大家千辛万苦到了三闾大学,这个时候方鸿渐要面临的情形非常复杂。
首先,李梅亭一到学校,就发现自己在国文系那里不是高松年之前许诺的系主任,而是比他早来几天的汪处厚当了系主任。
李梅亭如此,方鸿渐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高松年本来在电报里说让方鸿渐来当教授,但是见了面之后就说方鸿渐的履历上没有写学位,所以只能聘为副教授,教一门论理课,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大学英语或者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课。
但是方鸿渐也没有办法怎么样,因为他归根到底是一个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比较消极的人。李梅亭就不同了,直接冲到校长室咆哮,还要求学校按他开的价买下他带来的西药。
方鸿渐还意外得知,历史系的韩学愈拿的也是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克莱登大学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要讲到方鸿渐的个人黑历史,他当时在法国留学没有拿到学位,为了给他的老丈人一个交代,他就买了一个假文凭,这就是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
他知道这是假的,自己就遮掩得一丝不露。但韩学愈却坚持到底,成为全校薪水最高的系主任。
方鸿渐因此感到很不快,他觉得: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
方鸿渐又想,近来连撒谎都不会了,因为撒谎往往是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一个人只有身心畅适,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才会撒谎。真到了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总之,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继续走他的霉运,像他自己说的,一边是老实人吃的亏,一边又是骗子被揭破的耻辱,双方面都在承受。他教书教得也非常不顺,学生不给面子,他自己也讲得非常狼狈,跟同事关系也不怎么样,还被韩学愈设局,作为工具而得罪了英文系的刘东方。
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个插曲,也就是国文系主任汪处厚,他给方鸿渐和赵辛楣都做了媒,拉的媒是刘小姐和范小姐,这个媒当然没有成功,但反而撞破了高校长和汪太太的一段私情,同时又撞破了赵辛楣和汪太太之间的一段暧昧。
大家在这里肯定觉得很有意思,怎么赵辛楣和汪太太有了一段暧昧了呢?原来汪太太长得非常像苏文纨,所以赵辛楣见到汪太太后就有点荡气回肠了。赵辛楣和汪太太的事情被撞破之后,他第二天马上就离开了三闾大学,到重庆去工作。
而方鸿渐这边,阴差阳错的,赵辛楣一走,他竟然跟孙小姐好上了。
这里我们要讲一下孙小姐的背景,孙小姐是与他们同行,一起来到三闾大学的女孩,在他们来三闾大学的路上,孙小姐就看上了方鸿渐,但是方鸿渐自己糊里糊涂的当然没有觉察,反而是赵辛楣觉察到了。
怎么好上的呢?当时孙小姐告诉方鸿渐,学校里有人风言风语,都传到她爸爸那里去了。正说着话,李梅亭和陆子潇(两个同事)走过来了。
当时的情况,钱钟书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孙小姐把鸿渐勾得更紧,不回答。那两人直嚷:‘恭喜恭喜!孙小姐恭喜!是不是今天求婚的?请客!”还讲了许多打趣的话。然后方鸿渐,如在云里,失掉自主,尽他们拉肩拍背,随口答应了请客,两人才肯走。
孙小姐等他们走远了,道歉说:我看见他们两个人,心里就慌了,不知怎么才好。请方先生原谅——刚才说的话,不当真的。
方鸿渐突然觉得身心疲惫,没精神对付,搀着她的手说:我可句句当真。也许正是我所要求的。然后,一切就生米煮成熟饭了……
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确定恋爱关系的过程。
作为读者,我们会觉得这样一个过程,好像太儿戏了,觉得方鸿渐糊里糊涂的,好像不知道被什么东西推动,就定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婚姻大事。
但如果,站在方鸿渐的角度来想,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可能一切又不一样了,因为他当时还处于对唐小姐的打击过后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又在三闾大学处处碰壁,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他心里非常沮丧,就像他自己说的“狗被钳住了嘴”一样,连牢骚都无法说。
在这个时候,他觉得跟孙小姐结婚也好,只要不是唐小姐,其他的哪个小姐还不都差不多吗?
而与孙小姐这一路走来,方鸿渐对她也多少产生了怜香惜玉的感情,而且孙小姐既然都已经被传得风言风语了,方鸿渐作为一个忠厚的人,心里也觉得有义务去保护孙小姐的名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作出了人生中最大的决定:和孙小姐确定了恋爱关系,并且很快就订了婚。
在三闾大学的经历,不管是工作经历也好,婚恋过程也好,都体现了方鸿渐对待生活的一惯态度:他把主动权交到生活手里,自己甘愿做一个客体,一个随便拿捏的小卒。
方鸿渐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害人之心全无,但是莫名其妙地卷入各种是非之中,但又没有能力处理,也没有热情去处理,就任由这种烦琐的、无聊的、糟心的人际关系发展下去,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需要一些方鸿渐这样的人来当炮灰。
他的婚姻也是如此。他但凡更有胆识一点,更有魄力一些,也不会莫名其妙地顺从了孙小姐的安排。归根到底,他把自己的人生看得太不珍重了。
【第三部分:婚后时代】
赵辛楣一走,方鸿渐也想走了。实际上,学校倒不给他辞职的机会,直接不给他发聘书了。反而是孙小姐收到了聘书,薪水还升了一级。不知道是不是高松年有意要拆散他们两个。
总之,方鸿渐和孙小姐从三闾大学走得很潦倒,没有人请他吃饭。他想去重庆投奔辛楣——辛楣进了国防委员会,来信颇为得意,跟走的时候迥然不同。但是孙小姐对赵辛楣的印象却很不佳。
这个地方值得说一下:为什么孙小姐对赵辛楣印象那么差呢?我们都知道赵辛楣对孙小姐是非常友善的,因为他是个很开朗、友善的人。但是孙小姐对赵辛楣印象却不好,原因非常复杂。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赵辛楣看到了孙小姐的心机,并且告诉了方鸿渐。另一个原因是,孙小姐本身是个比较虚荣的人,她看到方鸿渐在赵辛楣面前低人一等,因为赵辛楣的个性更加活泼开朗,方鸿渐多少有点垂头丧气的,所以孙小姐不喜欢方鸿渐和赵辛楣在一起。
才订婚一个月,方鸿渐就感觉到自己好像有了一个女主人,并且对孙小姐训练他的技巧甚为佩服。
这个时候,《围城》这本书就开始出现了令人心情非常压抑的状态了。因为,此时的生活呈现出来的,完完全全就是一地鸡毛。钱钟书在塑造孙小姐这个角色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包含了他对女性的鄙夷。
孙小姐身上有很多缺点,这是男性对女性不好的想象,比如控制欲、固执、计较。这些都谈不上坏心眼,但就是让人很累。
比如两个人写信告知家里婚讯,方鸿渐写了之后,孙柔嘉非要让方鸿渐重写,嫌鸿渐给他爸的信不够明白,这就奇怪了,人家父子两个的相处模式你也要你管,你见都没见过对方,有什么发言权呢?
她还对方鸿渐说:我和我父亲的关系就很亲热,我们家里人就很喜欢我,不像你和你爸一样,写个信还要客客气气的。
在香港的时候,两人去赵辛楣家拜访,偏偏非常倒霉的碰到了苏文纨。前面提到苏文纨有很强的报复欲,这时候她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不但对方鸿渐百般羞辱,连孙柔嘉也羞辱上了。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回到酒店后,孙小姐不会善罢甘休,此后不断提及这件事对方鸿渐发脾气。
经过这次大吵,两个人就都存了戒心,他们新婚的甜蜜几乎是没有的,就算有也非常短暂,在遇到苏文纨之后,两个人就失去了新婚那点稀薄的甜蜜了。
回到上海家里,矛盾就更多了,方鸿渐是一个老式家庭,孙柔嘉是新式女子,她要出去工作的事,方家第一个不赞成,说“家无主,扫帚倒竖”。
而方老先生、方老太太那里,却觉得孙柔嘉不懂礼貌,说学校里出来的人就是野蛮。两个亲家之间,方家恨孙家简慢,孙家嫌方家陈腐,彼此嫌弃,只有这对可怜的新婚夫妻,像夹心饼干一样,两头都受气。
孙柔嘉的父亲,孙先生,在报馆里当会计师,毫无势力,他们供女儿大学毕业,自认尽责,自然就没心思再料理孙小姐和方鸿渐的婚事。
跟孙小姐关系最亲密的是她的姑母,也是美国留学生,结婚了,但没生孩子。孙小姐的姑妈夫妇俩在一家大纱厂里任要职,先生是总工程师,太太是人事科科长。所以孙柔嘉也在人事科里找到了位置。因为孙柔嘉喜欢听姑妈回忆往事,所以姑妈也就喜欢孙柔嘉了。但是,姑母认为孙柔嘉是下嫁了。
方鸿渐每见姑妈一面,自卑心理就像战时物价又高涨一次。方鸿渐这次回上海,比起从欧洲留学归国那次回上海,心态上又更加不如了。在小乡镇吧,他怕人家欺负,到了大都市吧,他又恨人家冷淡。
他在上海的工作也是辛楣帮他拉的线,他回家第五天就到新闻社拜见总编辑,谋了事开始上班。但房子比职业更难找,后来还是方家帮忙找到的,顺便还送了两口子一台钟。
这个过程,免不了多少明枪暗箭,孙柔嘉就不断地感慨,大家庭生活,确实是需要训练的,需要头尖、眼快、嘴利。
而方鸿渐日子也不好过,孙柔嘉那边不但姑母姑丈要管他们的事,就连老妈子都要来搬嘴。但是这两口子有个区别,方鸿渐结了婚,跟方家就渐渐隔离了,而孙小姐嫁了方鸿渐,心里还是孙家的人。
这部小说写到这里,读起来是心情最烦闷的。因为前面的内容,方鸿渐不管失恋也好,职场不顺利也好,甚至在去三闾大学路上那么狼狈不堪、前途未明,又有失恋之痛,但是这一切都有一种青春特有的飞扬和希望,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没有定,以后有很多的可能性,困苦中又夹杂着生命力。
但到婚后这一部分,情况就不同了,人生好像被死死地困住了,再也没有希望了,好像格局已定,不会有任何变化。
我们看到婚后的方鸿渐,看到孙柔嘉,看到他们因为这些琐事不停地争吵,吵了又好,好了又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像谁都有理,我们就觉得很绝望,觉得事情虽然不大,但是这么小的事情却困住了那么大的人生,而且我们完全看不到改变的机会。
像很多婚姻,方鸿渐婚后仿佛成为了太太的私人财产,他个人的发展仿佛是不合法的。单独出门仿佛也是不合法的,他与赵辛楣久别重逢,出去吃个饭,太太也要不高兴,叫她一起去,她又不愿意。
赵辛楣给方鸿渐找了个在重庆的差事,方鸿渐很想去,他觉得这封信好像是生活里撕开的一个口子,有了透气的空间。但孙柔嘉一看到信又不高兴了,两个人吵成一团。
这里也让人看不透孙柔嘉,感情坏到这个份上,又为什么不愿意分开?或者孙柔嘉有一种想要绑定方鸿渐的心理,觉得夫妻好也好坏也好,死也要死在一块。
我们也看不懂孙柔嘉,当初也是你费尽心机地把人家收入榖中的,为什么一结婚又那么多怨气?难道不是求仁得仁应该好好珍惜吗?
不管孙柔嘉是什么样的心路,我们看到这样的婚后生活,只会觉得是一种灾难,一个牢笼。
我们跳出小说来看方鸿渐和孙小姐的性格,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像这样拥有截然不同性格的两个人走在一起,出现这样的结局似是一种必然。
先说方鸿渐,他其实有一种巨婴人格,他表面看起来玩世不恭,其实不是“玩世”而是“糊涂”。
比如说前面他制造假学历,他对自己是这样解释的: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叫他们失望吗?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反正自己以后找事情的时候,绝不在履历上开这个学位就是了。
然后,他对苏小姐的暧昧,也是有点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这种做法、这种性格,其实是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天真,有一种老实人干丑事那样的状态。
这里就像埋了个沉默的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引爆,他没法从容地解除后顾之忧。所以,他对孙柔嘉的追求以及一步步走入婚姻,也是有这样一种糊涂在的。
那说说孙柔嘉的性格,她辛辛苦苦追到方鸿渐,多少会觉得像是投资,但是方鸿渐似乎辜负了这种投资。
首先,她周边的人,比如姑母,都认为她是下嫁了。方鸿渐在报馆里面受欺负,三闾大学受欺负,好像在哪里都受欺负,毫无还手之力。而对赵辛楣呢,方鸿渐又毫无心机地依赖,显得像赵辛楣的跟班。孙柔嘉曾经讽刺地说,他就像赵辛楣的一条走狗。
然后,以孙柔嘉这种比较虚荣的人来讲,她肯定不愿意忍受这一点。她不愿意,但是又不甘心,她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已经和方鸿渐成为了利益共同体,所以她只能和方鸿渐紧紧绑在一起,埋怨着、痛恨着、吵架着,但是又不愿意分开。
有一个台湾学者叫孙隆基,他写过一本《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里面他就说道:中国人认为受他制、他律是好的。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通常都会从教育者身上追寻一个人的毛病,比如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是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什么缺点,那么就是他家教不好,他父母没教他,或者说受的教育方法不对,老师教的不够等等,非常强调这种“他教”“他育”“他律”。
所以,中国人非常看重名声,看重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些都属于一种“他律”。那么反过来说,在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这种思维容易让我们迁怒于提供教育的那一方,或者迁怒于环境给他带来的压迫,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对他造成的压制。
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那种巨婴心理,事实上,就等于是找个人为他负责任。这个人首先当然是父母,那如果成年后父母力不从心,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关系、身边的社会责任,乃至于可能是全世界。
因为觉得全世界都应该为他的错误负责任,不然自己就会赌气、自怜,甚至会有些怨气。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孙柔嘉也是这样一个情况。
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张爱玲有本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其中的男主角佟振保也是这样的情况。
他是一个好儿子、好朋友、好兄弟、好同事,但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心里也会有种怨气,因为他为自己的好作出了牺牲,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牺牲,他觉得全世界都欠他一份敬意。如果他为了自己的内心更自由自在地生活,更忠于自我,那么他的怨气也会减少。
方鸿渐也是这样,孙柔嘉也是这样,他们为了社会规则或周围环境的要求和评判标准而生活,那自然就会觉得周围的环境以及身边的关系欠他们点什么。
巨婴型人格的人往往会遇到控制型人格的人,这两者像一对密码,方鸿渐在婚后一个月就觉得自己像有了一个女主人,这种心理就是因为孙柔嘉的控制。
我们想想自己的经历,有时候我们感到被父母所控制,觉得他们就连你要去一趟旅行都百般阻挠,你要买这个东西,他们坚决不同意,哪怕你用的是自己的钱。他们有办法让你觉得,你如果不听他们的,就是对他们不孝,不爱。
然后你甚至会遇到同一种类型的伴侣,朋友,同事……你有没有想到为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往往是你教给对方的。别人对你实施控制,很可能是你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来控制我吧,我同意你控制,你可以控制我。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原因都分析清楚,我们哪怕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性格,但我们可以避开这样的陷阱。
即使我们已经在这样的陷阱中,在这样的牢笼中,但只要意识到了,我们就有机会逃离。
这个牢笼可能就是钱钟书所说的“围城”。这个“围城”可以理解为婚姻,同时也可以是职业、各种亲密关系甚至是自己的性格。比如说,你受困于自己的某种性格,让命运走到了困境中,那么,这种性格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围城。
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围城》这本小说的“阅读”,不断地冲出自己的围城,获得一份更为超脱的人生。
好了,《围城》的解读部分到这儿就全部结束了,恭喜你听完了一本书。音频下方附有文稿,欢迎各位书友上拉屏幕,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