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以用依恋理论来解释。你所说的情况属于其中的焦虑型。即需要空间自由,又渴望家的亲密。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鲍尔比之后,依恋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她和同事首创了陌生情境(snartgesiutation)技术,爱因斯沃斯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将依恋进行了分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回避型、焦虑型、混乱型。
安全型:母亲在,孩子就很自在,他们能独立的探索环境,时不时回来找妈妈磨叽一下。当母亲离开时,孩子表现的有点心烦,但是母亲回来就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回避型: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也没什么难过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也还是对她比较冷淡。这个类型的比例在20%。
焦虑型:他们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到了新环境中,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新环境。他们在陌生人进来后,母亲离开前甚至就有些焦虑了,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然而一旦母亲回来,他们一方面表现的要跟母亲接近:他们要和母亲有身体接触。另一方面却又选择了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法:他们对母亲又踢又打,往往还伴随着愤怒的表情或者号哭。这一类型的孩子约10%~15%。
混乱型:顾名思义,他们的表现不可预估,时而平静时而愤怒。但是我们一般认为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没有亲密关系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占比5%~10%。
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就能分别,在人成年之后持续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