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聚焦思考,而非紧盯结果

在翻阅“聚焦思考”这一章时,《“发现原因”比“知道结果”更重要》这一篇吸引了我。

在应试教育中,“结果导向”和“成绩至上”是寻常。但,这真的对吗?

陈蕾老师在政治判断题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判断对错,却未必能修正错误。这一现象折射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结果依赖症”——我们习惯用“对/错”、“会/不会”来丈量学习,却忽略了知识建构的核心是“理解为什么”。

就像政治概念辨析,判断“对”只是表层认知,明白“为何对、为何错”才是思维的深耕。若仅停留在结果层面,学生的学习便如“无根之木”:看似掌握结论,实则对知识的逻辑、适用边界一知半解,遇到变式情境便极易崩塌。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不仅限制知识迁移,更扼杀了深度思考的可能。

因此,应该以“原因探究”重构课堂逻辑:

1. 让思考“显性化”:捕捉思维的“原生态”

陈蕾老师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作答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一做法暗含“思考金三角”中“让思考被看见”的智慧。教学中,我们可主动收集学生的多元解题思路,如数学解题的不同步骤、语文阅读的多样解读,将其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把隐性的思维过程摊开在阳光下,既让学生看见自身漏洞,也能发现“我与你”的思维差异(《看见我与你的不一样》这篇中有讲到),为深度交流奠基。

书中介绍的”思考金三角“教学法

2. 向“原因”追问:撬动主动思考的杠杆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是教学的核心命题。当学生得出结论时,不妨多问 “为什么这样判断?错误环节出在哪?”——在政治复习中,可设计“错题溯源”活动:让学生自主剖析判断题的错误逻辑,从概念内涵、逻辑关系等层面拆解思维误区。当学生被迫直面“原因”,被动接受便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不再是静态结论,而是动态的思维产物。

3. 从“修正”到“迁移”:实现思考的闭环生长

陈蕾老师期待学生“修正全部错误”,本质是追求知识的扩展、转化与再应用。教学中,可围绕原因设计进阶任务:比如政治学科,在辨析题后延伸“同类概念对比”、“现实情境应用”,让学生在修正错误后,用探究原因的思维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思考力的螺旋上升。

4. 迭代教学:以“原因分析”优化设计

陈蕾老师反思“反馈器数据效率低”的困境,启示我们:教学应持续追问 “学生为何这样学?我的设计哪里不足?”。通过分析学生出错的共性原因(如概念混淆、逻辑断裂),调整教学环节——或补充案例、或拆解逻辑,让教学从“覆盖知识”转向“精准击破思维痛点”,契合“积极推动思考,提升学科能力”的目标。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结果只是学习的起点,深度思考后发现原因才是成长的引擎。教学不仅要追求“对”,更要探索“为什么对”;不仅要看见答案,更要看见思维的轨迹。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底层逻辑”,在复杂情境中灵活应变,让思考力真正生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