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这本书是我在半睡半醒间读完的。篇幅很短,只有五六万字,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小时。
书籍开篇,是译者柳鸣九写的《《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篇幅占据了全书的百分之二十。文章分析了《局外人》所表达的邪恶和荒诞的司法性质,以及社会内涵。
司法当局“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小说中司法程序把被告排斥在局外的这种方式,正是现代法律虚伪性的表现形式,加缪对此着力进行了揭示,使人们有理由说《局外人》这个小说标题的基本原意就在于此。
但是,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主人公默尔索的人生态度。
对于亲情。“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这是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对于母亲的去世,默尔索既没有感到震惊,也没有悲伤,反而是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在葬礼上,几次拒绝见母亲最后一面,若无其事地喝咖啡,抽烟,没流下一滴眼泪,像一个旁观者一般。他甚至说不清母亲的年龄。葬礼第二天,默尔索像往常一样入游泳,与女友发生关系,看滑稽电影并发生大笑。
对于爱情。玛丽是莫索尔的女友,谈到结婚的问题时,默尔索认为这不是一件大事,结不结婚都行,如果玛丽想结婚,那就结婚,但是这无关紧要,至于自己爱不爱玛丽,这毫无意义。
对于友情。当雷蒙问他,愿不愿意成为自己的朋友,默尔索说,做不做都可以。他没有世人皆有的那些世故考虑,明知雷蒙声名狼藉,品行可疑,依然与其交往,甚至有求必应,最终被对方拖累,陷入谋杀案。
对于工作。老板想在巴黎设置一个办事处,直接与大公司做生意,询问默尔索是否愿意去巴黎工作。难得的升职机遇面前,默尔索又是淡漠处之,认为这个机会可有可无。他说,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无所谓,怎么都行,这成了默尔索的处世哲学。在这些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似乎是默尔索对生活的妥协。默尔索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希望,麻木得接受一切。所谓爱情,幸福,金钱,地位,友谊,都是不重要的,什么都不重要。
一个别人眼中的怪人,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默尔索却看清了死亡的本质。对于母亲的死,他认为人终有一死,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在法庭上将要被判处死刑时,他认为现在死和二十年后死没有什么差别。让我想到丧礼上哭天抢地的中老年妇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嚎啕大哭,有什么用呢,表达自己的悲伤和孝顺吗?不过是表演罢了。或许,在这场丧礼上,我在别人眼中就像默尔索一样。
默尔索因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被判处死刑。他在生活中那些与众不同的行为成为他的原罪。他不想带着面具生活,不想迎合周围的人群,他只是想自己的角落里苟延残喘,为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