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和一个朋友吃饭,中间就聊到了我们共同认识的另外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之前是做行政事务的,一年前在公司内部转到了销售业务条线,可喜的是,他的业绩非常好,曾经创下单个产品一个月收入30万的记录,基本上是之前一年的收入了,为此,他还调侃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转做业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向外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发现了更多美好的风景,取得了之前没有想到的成绩。
通过这个朋友的故事,我想到了樊登最新讲的一本书:《能力陷阱》。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可能陷入自己的“能力陷阱”,也就是说:我们更乐于去做那些我们认为自己比较擅长的事情,于是就一直去做,做得精进,最终会导致我们就只擅长这些事。这种持续的投入会让一个人在过往的领域中获得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这就陷入了能力陷阱。
当然,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项事情上可以做到极致,就像小野二郎一样,可以把普普通通的寿司卖到一种品牌和精神,并让无数人敬佩他的这种工匠精神,那自然也是一件好事。而这里所说的能力陷阱,是指即使在做一件自己擅长的事情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也许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乏在自己特别擅长的领域取得伟大突破的人,但是也有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同时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三钱”之一的钱伟长老先生,当年考清华的时候,国文历史最好,几乎满分。但是物理只考了18分。本来大家认为他选专业的时候一定是选历史系之类的,不料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钱伟长一夜之间改变了想法,他认为要面对国家危难,要救国就必须学科学,因此就想学物理。但尴尬的是,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在到处打听这个考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答应他转系,因为他的物理太差了。但经过多方沟通协调,最终吴有训终于同意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一年后数理化成绩能达到70分,方可转为正式生。果然,钱伟长达到了这个要求,而且从此走上理工研究之途,最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你看,钱伟长突破了自己的能力陷阱,得到了另外一个春天。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充满这样的表达。
我就擅长最这个,其他我做不来的,算了,我也就不试了;这就是我的主要工作,其他我也管不了;我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我可管不了人;我太内向了,不太擅长和别人打交道,所以销售这种工作我铁定是做不了的;我从小都不会写东西,这个工作您还是交给别人吧;跟这种客户我实在是没办法打交道,我看我还是算了吧,您另请高明。........这些语言模式是不是比较熟悉啊?
好的方面来说是对自己进行了定位,坏的方面来时就是自我设置陷阱,妨碍了自己能力的提升。
而能力这个东西在今天的社会是有保质期的,如何在这个社会中能够看到并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呢?
首先,先做事,再思考,才能界定出一个更好的自己。比如说你说自己要做一个好人,那前提条件就是你要先做好事。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多做好事才能变成好人,而不是成为了好人之后去多做好事。当很多时候我们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就像大宸经常听完故事去幻想自己是常山赵子龙等英雄人物,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他没有做过这些英雄人物做的事情。
再比如我们想要从专业岗位转到管理岗位。并不是成为了管理者才要去做管理者该做的事情,要在还没有成为管理者之前就要像管理者一样去思考,站在更高的角度和更大的视野范围内。要像管理者一样去工作,比如学习具备领导力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并尝试去做。像管理者一样去社交,有意识加强公司内外的人际关系建设,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个人特质。只有等自己慢慢像管理者了,自己才有可能成为管理者并做好这个角色。
其次,增加新角色,探索新边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外(哈哈,是外哦,一定有个边界值在等着我们)增加一些新的挑战性的角色。刚开始可以是扩大自己工作范围的相关性工作。比如我每天写简书,就是在挑战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擅长表达,但是写不好的人,但是经过这44天的挑战,我发现只要慢慢写,就会有收获,也许未来可以再写本书之类的,都是有可能的。这个新的简书作者角色,让我探索了自己的新边界。
最后,不断展示自己,销售自己。把自己突破能力陷阱所做的尝试展示出来,可以是任何场合,比如朋友圈就是一种,这样能得到更多的人的反馈,从而让自己有更大的突破。就像我最最最喜欢的曾国藩的那句话:人有所逼而有所激而成者居一半。或者那句更简单的,人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总结一下。回到开头的小故事,我这个朋友就是探索了能力边界,突破了能力陷阱,成就了之前不敢想的事业。所以,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和挑战。
具体做法是:1、先做事,再思考,才能界定出一个更好的自己;2、增加新角色,探索新边界;3、不断展示自己,销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