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节关于阅读教学的直播讲座,有一些小小的启发:

“阅读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阅读动机。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他是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件事情的一种感觉,我相信 我可以 我相信 我能……
我们的教学中太重视外部动机了:给学生布置作业,留一些阅读的任务。然后给他们进行奖励,如你把这本书读完了就奖励……但是这些外在动机给孩子带来的阅读持续性并不强。
其实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转化去进行破坏或进行生成,大家应该都听过《疯老头贝尔》的故事。
一群孩子天天在贝尔的住所附近打闹玩耍,吵得他不得安宁。
贝尔告诉孩子们,他愿意每天支付一元钱请孩子们每天来玩耍。孩子们想着玩耍竟然还能得到钱,可开心了,每天都早早的来到这里玩耍。
过了几天,贝尔只愿意每天支付五毛钱,孩子们虽然不开心,但还是每天坚持过来玩耍。
过了几天,贝尔对孩子们说他没有钱了,但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过来玩耍。孩子们生气地说:“没钱还想让我们白干活,我们才不干呢,走!疯老头……”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这些孩子们再没有来过。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把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的例子。
如果一个孩子他正在进行非常投入地阅读,你给他特别大的表扬,过度重视这件事情去提醒他:孩子,你读的真好,将来你的语文学习要怎么怎么样去做………
他就会渐渐的忘记自己是因为享受而进行阅读的,如果过分的去多布置读后感等,会对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一种破坏作用。
我在教学中就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孩子越对教师的物质奖励无感:一开始奖励一些文具零食还挺有效,几次过后他们对这些奖励的兴致就没了。但他们往往对积分制度、小组竞赛抱有很大的期待,他们很喜欢通过攒积分去跟我兑换“抽盲盒奖励”(把各种奖励写在纸条上抽一张,奖励可以是免作业、看电影、零食、盆栽、洗一张照片等等)
又比如打游戏的干预方法:
孩子爱打游戏不要紧,你可以布置他去写打游戏的感受、过程仔仔细细写下来,如果孩子能很投入的真的就写下来了,那就是把他的这个写作能力做到提高。
如果他反感,他觉得打游戏成了一个任务的时候,那我们的目的其实也达到了。
这就是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破坏作用,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可以去破坏,也可以去生成!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响鼓不用重锤,孩子的内在动机越强,提供的外在奖罚需要越少。
第二:孩子的内在动机越弱,越可以提供相对强的外在奖励,但这些奖励是一次性的,而非“预期的具体奖励”。
第三:随着孩子内在动机的增强,具体奖励需要逐渐转化成言语奖励和非预期的奖励。
第四:创造适宜的环境满足孩子胜任力、自主性和关联感这三大基本心理需要,从而使外在动机顺利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