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同学都应该还记高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与你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变!到了大三下学期,这种焦虑可能更加复杂:是考研还是就业,是出国留学深造还是考公务员更靠谱一些。其实,很多焦虑是莫须有的!
我很喜欢一段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时间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走捷径。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到最大利益化,各式各样的捷径也成为了人们的首选。研究生考试很多人铤而走险选择作弊;写论文靠着各种拷贝复制;为了美化自己的简历而选择各种短期实习······似乎不走捷径也就无路可走。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罗马不是一日建起来了,也是人们用一块块砖累积起来的。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最终为世人留下了一座座令人称赞的建筑。所以,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一样。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积累太少,无法换取任何东西,所以求不得。
我的一个表哥,年少时总喜欢逃课上网吧、游戏厅,勉勉强强混到了初中毕业。当年中考的时候,最后一道作文题是把他的偶像周杰伦的歌词完完整整的复制到了作文纸上。舅舅听到后,气的说不出话来。后来,家里实在是没办法,想办法托关系把他送到了部队上,只因为当兵后能分配工作。表哥转业那年,正好赶上部队不在为转业士兵分配,表哥的工作梦基本上泡了汤。后来在老家那边找一些其他的工作,因为学历低而处处碰壁。最后逼得表哥没办法,通过各种自学考上了中专,也正是因为中专的学历,表哥后来才有了列车乘务员的工作。
表哥的这些经历也是很多人年少时或多或少的影子。小时候,为了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很多人不喜欢刻苦努力,而是寄托于考试时小伙伴的纸条。少年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很多人选择逃避而非勇敢面对,最终与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就像蔡康永说的“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其实不管处境如何,积累自己总是没错,或博览群书思辨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训练自己的技能成为专业高手,这些积累会让你的生命变得有厚度。等到被机会选中那刻,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开始一点一点释放自己的能量。如没有这个积累,哪怕走运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因为根本没有可以透支的资本。
而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