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相由心生,从一个人的外表及言行举止便可以窥见其真实的内心世界。由茶,可见庸俗之气脱否。据说,茶圣陆羽与中国第一位女茶师、才女李冶初次见面时,李冶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李冶吃惊:“我们尚未开谈,陆处士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李冶不解说:“你还没有喝这杯茶,怎么说我未脱俗气呢?”陆羽说: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李冶听了若有所悟,当场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后来,陆羽常来与她煮茶论道,使她的茶艺走向了新境界,烹茶煮茗的声名也震动八方。在此之前,竟不知茶还有道俗之分。在此之后,才晓得茶之所以有灵味,不仅来自于其出自山林的本质,更在于泡茶、品茶和喝茶之人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品的一壶茶,更多的是从人的生活与感悟中泡出来的。才会有人说,善茶之人必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即使是一片普通的茶叶,也会在天地间寻找知味的人!唯有生命境界高的人,才能使一杯茶纯净通透,才会在普通的茶里品到真正的滋味。这是粗俗者万万不能理解的。所以啊,我们也要用心做人、做事,努力使自己摆脱低级趣味,喝茶时,才不至于辱没了好茶。由茶,可见性情是否纯净。相传,苏轼任杭州通判之时,某日去一寺庙拜谒,未报家门。方丈看他衣着简单、相貌平常,就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对待,非常冷淡随意的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说:“茶”。于是小和尚端上来了一碗非常一般的茶。待苏轼坐下来,两人稍有交谈之后,方丈感到此人才学过人,非等闲之辈,便将苏轼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立即重新泡了一碗不错的茶。随后,两人深入交谈,方丈才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便赶忙起身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和尚:“上好茶”。休息片刻之后,苏轼欲离去,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希望苏轼能题字留念。苏轼爽快应允,提笔一挥:“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和尚看后顿时脸色大变,羞愧难当。郑板桥后补横批:客分三等。批语入木三分地形容了某些势利眼的做派。当然,一代文豪风趣幽默、豁达大气的风范也跃然纸上。这种不为名利所累的性情,也伴随了苏轼的一生。众所周知,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但无论是其文章,还是词作里,都饱含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初心。自然界,云雾迷蒙的山林中,茶是南方之嘉木;噪杂纷扰的红尘中,苏轼这样胸怀高远、鲜活纯真之人,正像是这人在草木之间的茶,弥足珍贵。由茶,可见谦卑之心有无。曾听人讲,有一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跑到终南山寺院,对住持明心禅师诉苦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绘画,但走遍天下,没有找到一个让我满意的老师。”明心禅师淡淡一笑说:“老和尚虽不懂丹青,但也喜好欣赏,收藏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俗,那就请给老僧留一幅墨宝吧。”小和尚应声备下文房四宝。明心禅师继续说:“老和尚最大的嗜好,就是闲来品茗饮茶。施主不妨给老僧画一只茶杯、一只茶壶吧。”年轻人慨然应允,铺纸运墨,不一会,一直倾斜的茶壶和一只精致的茶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水壶内的壶水徐徐吐出一脉茶香,缓缓注入到茶杯之中。年轻人踌躇满志,得意洋洋,龙飞凤舞地在上面题上“茶香四溢”四个大字。搁笔后,年轻人问明心禅师:“大师,这幅画您老人家可否满意?”禅师瞥了一眼,摇摇头说:“你画的确实不错。但我感觉,你把茶壶、茶杯的位置颠倒了。老僧看来,应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年轻人哈哈大笑,说:“大师好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倒水,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道理呢?”禅师捻须朗笑:“孺子可教也!其实,你懂得这个道理呀。只可惜,这些年来,你总是把自己的那个杯子端的高高的,比那些你要请教的“茶壶”还高。那样,老师们智慧的“香茗”,又怎么能注入你的杯中呢?”年轻人醍醐灌顶,连连给禅师作揖、拜谢。从此谦卑恭敬地拜师学艺,终于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成为画坛的一代大师。为人谦下为要,学习虚心为真。时常把自己的茶杯放低,保持适当的谦下,我们就能常得香茗注入,而这也正能使我们提升,使我们更加充盈。
在一杯茶中涅槃(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