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2017 可能是今年最棒的设计论坛。」
「人生就是不断的原型设计。」(2017,蔡志浩)
让我先用浩哥的话起个头。自从 2015 年底开始,我参加了几场大大小小的设计论坛及工作坊,主题有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敏捷开发,不管是那个主题,最后却发现就像是写好的脚本一样,一层一层的向前推进。
所有的主题我只提三个:「Why」、「How」、「What」。有很多事在一生中注定逃也逃不掉,像是国高中时期不好好学习英文,但最后却在 29 岁那年辞了工作去美国生活。又或者是本科修习了介面设计被死当,却在 34 岁那年正式走入了交互设计师这个岗位。
「今天的你,是因为过去的你总和才有今天的你。所以今天的你总和,就会成为未来的你。」
「离开,是为了带更好的自己回来。」
发现突然什么都说的通了。不管是底层需求或高级需求,不管是左脑右脑,还有设计与商业的平衡。当然我可以很不负责任的直接放大绝说:「设计的第一要务,为了满足商业需求。」影响力从何而来又往那儿去,没有收入怎么养活自己?不能说是我醒了,不如就说我疯了吧!
而这两天在大会碰到许多朋友,我们讨论著到底该用什么高度来看项目,或者是说,该用什么心态来带领项目。因为我也是「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这个可不是把自己当猪,每三个月清空一次系统(a.k.a 小米雷军),这是生存之道。然后我也一直在思考上回在上海参加 AHA 2017 时,向已导入敏捷开发的公司请益,像是组织变革、文化再造的因应之道。
「只有选择,没有对错。」
不管是那一种开发流程,不都是试错修正再试错再修正嘛?只是想没有做,那来试错?
大会的事不提太多,来说个故事好了。有位设计所的研究生和我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他说他有点彷徨,因为身边的人都找到工作了,都卡好位了,但他还在学校念书。我问他,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决定策略、策略对应方法。」
如果真心觉得研究所已经没什么好学的,做研究也不适合,那就休学出来工作吧。如果觉得只差临门一脚,那就撑下去把学位拿到吧,至少一出社会找工作在履历表上还可以写个学历。那又如果是父母的期望,就自己盘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多少可以取舍?
如同设计师应该如何从专注设计迁移到商业场景,对于人生的负责态度不也是在思考怎么从小我转换到大我?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把工作和人生对齐,大多数人只是跟自己说,我是为了五斗米折腰。但这有什么不好?最终会发现,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满足利害关系人的需求。这个利害关系人可能是自己、另一半、父母、小孩。把每一个利害关系人都拉出来,分别写下每一个人的需求,以及要如何满足利害关系人的需求。
然后你就知道人生该怎么选择了,不是吗?千万不要只着眼在最浅的表面问题啊,想想老板,想想投资者,想想你该让谁快乐,想想你为谁而活。
不如就用 Nike 今年的在地化活动标语,「下个我上」当作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