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人本主义课程,是因为内心一直处于焦虑状态。焦虑源于孩子的教育,说起来也很尴尬。
我曾经是一名内容研发人员,和同事做的事情就是为某位大咖的课程做资源整合,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课程也是我们亲手操刀,应该说,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也有话语权的。
尴尬的是,做教育课程半年后我再度为孩子的教育寻找各种学习资源,这能说明什么呢?
只能说,教育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上周,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向我求助,他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离婚,性格变得稀奇古怪,不愿和她交流,学习倒是主动,但主动到不用妈妈管他做的任何事情,这个妈妈在生活、学习上对孩子的关心似乎变得多余,说着说着,妈妈就开始抹眼泪。
看到妈妈的难过样子我也不好受,和她聊了近半个小时,从心理专业的角度帮助他分析了孩子的现状,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妈妈临走时感激涕零,庆幸遇到了我这样一个懂心理的老师。
看到这个她开心的样子,我当然很傲娇,觉得自己在教育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竟然坐在那里飘飘然,梦想着后半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些许贡献……
结果,当天回家,儿子因为玩ipad耽误了学习,作业到很晚没写完,拖到第二天早上继续写。我忍无可忍,将ipad收进了包里,准备上班时带到学校让他们无缘再见。
到了学校打开包一看,顿时傻眼,ipad不翼而飞。
我火冒三丈,背上包,决定立刻回家把孩子揍一顿,并把ipad当他面砸了。我气势汹汹的样子惊动了同事,同事拦住了我,安慰一通,也算忍住了。但接下来该怎么解决?显然打骂无济于事。这种事情不只一次,每次我都选择信任孩子,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我对他的信任。
多年来教育的艰难困苦一股脑涌上心头,甚至觉得走投无路了。
我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是:独立、健康。
这么简单的要求,貌似孩子轻易就能办到啊?为什么我还要焦虑?
回答是:希望他比身边的任何人都出类拔萃,但他比我预期的要低很多。因此,我焦虑。
答案显而易见,问题出在了一个“比”字。
我要拿孩子去比,不比中国的王思聪,不比美国的扎克伯格,我要让他比身边的人,比我认识的每个人,我要拿孩子做砝码去赌我的后半生!这不是我的攀比的内心在作祟又是什么?
想起我的同事周姐,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就是我说的独立、健康。周姐与我们工作以外的谈话几乎三句不离“儿子”。儿子是她的寄托,也是她炫耀的资本。她本人也说,到她这个年龄,自己已经退出赛场,可以拿出去比的就是儿子,儿子很争气,身边的人都羡慕她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
难道我也要这样?多年后,我和身边的人坐在一起要用儿子来炫耀,证明自己的人生很成功?如果儿子不优秀呢?我谈什么?我要像我自卑的童年一样默不作声,避而不谈?
这不正是《论人的成长》中的女主角的父母吗?他们剥夺了孩子体验自己人生的权利,逼着她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发展,不就是想要用孩子的成功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优秀的吗?
除此之外,父母们还能证明什么呢?
突然,我想问问我的孩子一个问题:妈妈总是希望你将来比周围人都强,你希望妈妈将来成为什么样子呢?你会不会和别人比妈妈?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答案会有所不同,孩子一定希望妈妈比别人的妈妈更温柔、更宽容、更懂他,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而不会希望妈妈是总统,是首富,是明星。
孩子的要求从来就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