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贸中心是位于北京CBD的一片巨大的商务建筑群,阮熙紫的公司和店铺都在这里,生产销售高级定制珠宝,很多影星都是她的VIP客户,每月数百万营业额。
2010年8月,阮熙紫参加一个女性企业家活动,在她演讲完之后,思八达的一位销售人员向她要了名片,此后半年,每天给阮熙紫发两条短信,短信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管理之道等。
一开始她对这些短信视若无睹,但半年后被打动了:“他坚持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我去听他们2万元一堂的课程。为了这区区2万元钱,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我们的客户购买珠宝,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我们的员工为什么不能像他这样?”,阮熙紫便决定去参加课程,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培训机构。
讲课的人叫刘一秒,听课的人都是一些企业家和白领,花费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来参加刘老师的培训,并对刘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争先恐后地推荐自己的朋友、同事、下属来听他的课。
刘一秒是骗子吗?
当年刘一秒的火爆引起很大的社会争论,很多认为他是骗子,说他是彻头彻尾的骗子,而骗子背后是一群傻子。
可是,阮熙紫这类人会是傻子吗?当然不可能,很多学员回去之后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企业,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刘一秒是大师吗?
既然刘一秒的培训真的有效,那么他是企业管理的大师吗?
有人比较详细地挖了刘一秒的背景,这位讲管理、讲职场、讲人生、讲宗教的大师,根本没有读过大学,没有进过名企,完全没有管理过团队。
为什么培训的效果那么好?
刘一秒不是大师,但能让学员真正学到东西,这是为什么?
可以先看一段他的培训视频,大概了解下他的培训方式。
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到,他让很多学员亲自分享了自己的实际经验。
由于视频较短,只能看到他的这一个培训方式,在现场学习中,培训师往往会使用很多种的方式,例如学员现场分享、游戏、笑话、故事、视频等,以使学习者调用多感官参与学习,有效的帮助学习者理解、思考和记忆。
所有现场培训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员参与进来,对培训内容进行体会、关联自己的以往经验、思考以后如何运用。
那么刘一秒讲的内容是哪来的呢?
从他讲授的内容中,可以大量看到各个经典图书的观点,例如
《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著,49元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43.50元
《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著,48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著,49.6元
......
这些作者的图书内容货真价实又浅显易懂,都是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内容。
所以,刘一秒虽然不是他所讲内容方面的大师,但他的价值是帮助这些成人学习者把经典商业图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读书的效果没有那么好?
我们先问一下自己“我是怎么读书的?”
可能大部分人的读书方式就是:
看一遍书,划一下重点,明白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之后就完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张瑞敏的读书故事:
张瑞敏当年看彼得·德鲁克的书,被一段话所吸引“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他很费解,因为那时好工厂的标志就是要轰轰烈烈、激动人心。
仔细琢磨后明白了道理:那些在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的确激动人心,但本质上对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没有任何帮助,要建立避免这类突发事件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然后张瑞敏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日清”工作法,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使一个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的集体小厂不仅迅速扭转了亏损,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张瑞敏的读书方式:
看书发现重点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 -> 在实际工作中实践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部分人的读书方式少了两个重要环节:思考、实践
而张瑞敏的读书方式使他达到了培训的效果。
如何让读书的效果更好?
我们个人怎么才能把书读好呢?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便签读书法。
准备工具
1)3个颜色的便签纸
分别记录: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点、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以后我怎样应用。
2)指示标签
用来贴在某页,以后可以快速查找
具体步骤
- 快速阅读,遇到重点时判断对自己是否有用,如果是,放慢速度,仔细阅读
- 拿一张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页
- 回顾自己经历过的类似事情、情境,再拿一张便签,写下来,贴在相应页
- 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运用,总结出来写在一张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 在有便签的页面边缘,贴上一张小小的指示标签,以示提醒
实际案例
田野是一位销售经理,他在读到“通过提问实现高效沟通”这部分内容时,他的读书方式是这样的:
1)写下自己对这个内容的理解
2)回顾自己和下属的一次沟通过程,那个销售只喜欢和客户公司的某一个人联系,如采购经理,而田野认为这样不保险,要劝他多线联系,谈话结果是无效
田野:John,某某开发商的这个单,你只跟张经理一个人联系,这样有风险吧?
John:不会,这事基本上张经理的意见最关键了,搞定他就没有问题。
田野:你还记得去年你跟的那个单,就是把一个人跟得死死的,前边他也跟你说肯定没问题,最后对方说出了意外,还说下次会补偿你,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有。当时要是能多两个人在内部帮咱们说话,那起码可以提前知道客户内部的变动和不同意见。
John:那次是特殊情况,最后是总部要求改,谁都没办法。这次是张经理提出需求的,他在公司资历最老,人缘又好,所以肯定没问题。
田野:你说的是。张经理确实是这个采购最重要的影响者,但你多几条腿走路嘛,跟XX和XXX联系一下,加强一下,也不会增加很多工作,还可以避免风险,这点投入和产出相比是值得的。
John:这样我担心张经理知道了会有其他想法。
……
3)根据学到的提问式沟通方法,思考以后如何运用,写下具体思路
4)实际应用,找机会再次找销售John谈话
田野:John,你这个月跟某某开发商联系了几次?
John:7次,去拜访了3次,吃了两次饭,还通过两次电话。
田野:都是跟谁联系的?
John:6次是跟张经理,还有一次是跟某某通了个电话。
田野:那张经理现在态度怎么样?
John:我觉得没问题,关系已经做得很硬了,他现在什么都不瞒着我。
田野:金总、工程部丁部长和刘成功这3个人跟张经理的关系分别怎么样?
John:哦……金总那边应该差不多吧,一般这种项目他不会说要谁的,基本都是张经理说了算。刘成功那边见了一回,不太清楚。丁部长主要是竞争对手在跟他。
田野:那如果你搞定了张经理,竞争对手搞定了丁部长,最后下来这个单子会怎么样?
John:很难说。我觉得应该是张经理的分量更大一点儿。
田野:哦,这样就变数比较多了。
John:是。可能这样最终就得是金总来拍板儿了。
田野:那下一步怎么规划比较好?
John:那我看看吧,能不能想办法约上金总。实在不行跟刘成功再多见两回也好。
田野:这么安排可以达到什么目的?
John:如果张经理和丁部长意见不一致的话,还能多一个帮咱们说话的人。而且我也能多一个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全是从张经理那边儿听的。
田野:那万一你这时候和他们联系,张经理有其他想法怎么办?
John:这是个问题,不过没事,我有办法。
……
总结
所以,读书不能光读,一定要有反思和实践
以上内容是《这样读书就够了》的读书笔记,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是拆书帮创始人的著作,拆书帮是线下阅读的公益组织,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可以去参加他们的拆书活动,和其他小伙伴一起互动高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