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书的人,可是看了这20多年的书,直到参加了弘丹老师的21天写作班,每天要完成500字以上的一篇文章。才发现,这20多年来,自己也没有实实在在地读到多少书,每次提笔都“捉襟见肘”,于是,后悔得感叹起来:“书到用时方恨少”!
回忆一下自己的读书历程:
学龄前:喜欢听各种童话故事,特别是鞠萍姐姐讲故事,每晚必听。一盘“鞠萍姐姐讲故事”的磁带,被我听了不下百遍。里面的故事烂熟于心。为此,参加幼儿园的讲故事大赛,还获得全市第一名。这虽然并不属于真正的“阅读”,但是,就是这种对“故事”的好奇心,铺垫了我对书籍的喜爱。
小学阶段:喜欢阅读父母亲买的简易版的中外名著,以及各种作文书籍。每次作文得高分,小小的内心都膨胀着满足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里人听还不够,恨不得读给全世界人听!
初中阶段:一位阿姨来我家做客,她是在出版社工作,送给我一本厚厚的微型小说合定版作为见面礼。我甚是喜欢,反复翻看里面的人生百态。
高中阶段:也许是青春期,有着多愁善感又向往自由的心绪,沉浸在三毛的作品里不能自拔,甚至也想去一趟撒哈拉大沙漠。
大学至工作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着学业,接触的都是一些与声乐相关的专业类书籍,以及一些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方面的书籍。
所幸参加21天写作班,能够与这么多有笔墨功底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在这些天头脑风暴般的训练中,通过赏读其他同学的文章,又增长了不少见识!
拜读了大刘同学写的这篇《从李敖毁书所想到的》,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这样阅读书籍,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掌握真正的阅读方法。书籍在我的保护下珍藏得很好,干干净净,看完后就束之高阁。书里的素材,对我来说,只不过是“有点印象”,无法成为随身携带的“宝剑”,要用时无法及时用上。书里的依然是书里的,没有真正装入脑里和心里。所以我的输入几乎为零,没有输入,何来输出?由此,也怪不得,看到别人可以“笔下生花”,自己只能“望字兴叹”了!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先要从改变自己的读书方式入手。我打算:首先,把家里买的书籍,重新按类摆放;然后,按照“毁书法”一本一本仔细阅读,分门别类,装进素材库里;最后,为搜集的素材做好标签。以便写作时候好翻阅查找。
想要改变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晚。主要是要找到,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感谢大刘同学的这篇文章,有醍醐灌顶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