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你以为的安逸生活,可能不堪一击,你能在突发事件时迅速找到应对措施吗?不要过度自信。
经过提速,终于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给发完了,借此机会又看了一遍这篇2.6万字的文章。作者李可用叙事方式,讲述了自己岳父从患上流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从流感到去世,只有29天(12月27日-1月24日)。文章描述了29天内发生的每一幕,此文就像是一篇日记,区别只是每天都会讲到病情、治疗及用药。
读完第二遍,感觉自己就如作者本人一样,再次感受了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29天,感慨生命易逝同时,嗓子眼就像被堵上了一般。这是我最近半月内,第二次听说“感冒要人命”的事实。前两天,一位老太太向我哭诉她的孙女不幸离世,她向我不断重复“感冒怎么会要了她孙女的命?”和本文讲的病情有所区别,跨度没这么长时间,是因为送诊时间太晚,没抢救过来,可怜的小生命就离开了。这篇文章,再次给我们以警示:感冒也会要人命。
2017-2018年这个冬天,流感来势凶猛,据监测数据显示,中国报告的流感病例数量高于过去3年同期水平。所以,不要再以为“不就是个小感冒”,面对感冒也要如临大敌,充分重视。
当然,在整篇文章还有一个与病情、治疗相关联的内容,那就是治疗费用。从文章看来,作者应该有工作、有住房、有资产,供养一家老小虽不成问题,却也没阔绰到无惧劫难。当岳父不小心患上“未知病毒”的感冒,求医问药、筹钱办事,让本来小康的一家人倍觉艰辛、倍感无力。可以说,文章作者,正是一个典型的“中等收入中年人”。就是本文题目所谓的“双中状态”,即双重“中间态”。
双重的“中间态”,使得“中等收入中年人”承受着相当的压力。一方面,老少一肩挑,担子自然重;另一方面,尽管离所谓的“财务自由”尚远,可好歹有一定资产,但面对城市的生活成本,遭遇变故时抗风险能力仍然有限。
前几日,一位同事和我聊起买保险,说到自己又加了一份20年期的定期寿险(定期寿险就是所谓的不死不给钱的消费型保险),分析原因就是为了提升自己35岁-55岁期间的收入保障。因为,在此期间他的责任最重(对象不上班),老人的养老和医疗、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及房贷、车贷等等,一旦收入中断(无论失去工作还是失去生命/健康),所有的开支将无从谈起。这也是典型的“双中状态”心理。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美好生活,必然包括了对于未来的稳定预期;换句话说,就是焦虑感的消除。说到底,这还是需要用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来解决。如何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如何增强家庭和个人的抗风险能力,都是需要破题之处。
看似精英的中产阶层家庭,却在片刻间大厦将倾。
生病的还只是一个老人,并不是作为家庭支柱的自己,家庭都受到了如此大的影响,不由让人思考:可怕的“双中状态”群体,面对生活中的风险,我们到底准备了多少?文中作者是一个在京城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人脉的中产阶级,可就是这样的精英人士,在面对接踵而来的打击后,也已经是摇摇欲坠。
而文章只是提到了一个疾病的风险,你又可曾想过,更多隐性的风险更是始料不及的。大多数人总是会低估自己的风险,而身边接连不断的同事朋友出事和数不胜数的“轻松筹”是否能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但是,又有几个家庭为这些潜在的风险未雨绸缪过呢?
面对风险,“双中状态”群体到底应该如何?其实文中提起了两个方法。其一,动用家里所有的资产,将资产变为医疗费用。
插管后ICU的费用直线上升。预计插管能顶72小时,如果还不行,就要上人工肺了。人工肺开机费6万,随后每天2万起。我们估算了下,家里所有的理财(还好没有买30天以上期限的产品)、股票卖掉,再加上岳父岳母留下来养老的钱,理想情况下能撑30-40天。
那么40天以后呢?
要准备卖房吗?
夫人沉默良久,说:“先卖东北的房子吧。爸爸恢复了也不能上6楼了。”
我:“老家房子短期卖不掉,卖掉也就撑个十几天。如果在ICU要呆很长时间,只能卖掉北京的房子。”
夫人:“如果ICU住了50天都出不来,可能真就不行了。”
所谓的富裕安逸生活,原来只是建立在沙堆上,小小的一震,再辉煌的建筑也瞬间瓦解。如果我们遇到作者那样的情况,我们能处理到这个程度吗?
其二:非常重要的解决办法——提前购买保险。
万一挂了,保险能陪个几百万。委托大徐和朋友们帮孩子理下财,既相信他们的人品,也相信他们的投资能力,免得让钱宝、各种币、高息借贷给祸害了。只要能抵抗通货膨胀,孩子成年就好了。
夫人叨叨:“从你到这个小公司后,我们就加买了保险,3百万保额,钱你不用担心。”
我很坚决的说:“绝对不要给我上人工肺!!那TMD都不知道是你爱我,还是你恨我。”
夫人在后座一边哭,一边说:“我给你买过保险了,买保险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大病。”
我问:“当初为什么没有给爸爸买一份?”
夫人:“他的医保卡给爷爷奶奶开过药,保险公司出险后很可能拒赔,所以就没买。早知道…”
我想了想:“你给姥姥和宝宝都买份保险吧,现在就买。”
哪种方法更可行?其实,已经一目了然!为什么大多数人到此时才能真正明白,明白保险的意义和功用。保险是和风险在赛跑,保险从业人员更是在做和风险赛跑的工作(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销售保险的人被叫“跑保险的”原因)。那么,你会是先碰到风险的那个人?还是先接受保险的那个人呢?
回看《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还有句医生说的话,值得深思:对病人来说,整体的治愈概率意义不大。毕竟,面临风险的是一位位个体,再小概率的风险,倘若降临到个体身上,也就成了100%。这或许也在提示我们: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让一个时代安宁和谐,正需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坚强、让每一段生活都坚固。
最后,希望这篇好文章能引发大家对生死的感悟,对危机的警惕,对世事的思考。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给大家16字建议:活在当下,珍惜拥有,未雨绸缪,理性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