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4岁女孩,去年从春节开始胃部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没问题,到五月份老是觉得闷气,又去医院做心脏方面检查也没问题,快到暑期时孩子说在学校老是各种的不舒服,家长就带孩子去了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是青少年情感障碍,在医生建议下给孩子找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反馈是“九岁危机”就是孩子多个子人格没有整合到一起,咨询几次后孩子情况越来越好,咨询师就开始慢慢往学习上引,孩子状态很不好半夜给家长发信息说难受。就又换了一个咨询师,说是孩子紧张焦虑的状态严重,咨询一周后孩子状态又好一点,之前医生开的药孩子一直在吃,家长听说吃这类药不好,医生说得吃药,纠结之下又找了一个咨询师问关于吃药问题,咨询师说孩子目前精神类疾病可能性不大,但停药或减药必须是孩子情况慢慢调整。三个咨询师的侧重点不同,对孩子都有帮助,家长想同时为孩子咨询,咨询师都不联系,因为家长对用药比较介意,暂时只跟第三个咨询师咨询。目前孩子在家情绪起起伏伏,有时会跟家长说自己是废物,是垃圾,当她觉得自己做的是不好的时候会问家长,会不会烦她,会不会不管她等,现在除非必要都不出门。
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很好,亲子沟通也没有障碍,家庭氛围也很好,从来没有吵过架,家里有个老二,生之前孩子是接受的,姐弟两有矛盾时,都是让弟弟听姐姐的话。
梳理问题:家长一直向外求,比如不断带孩子去医院,找咨询师,听周围人建议等,向内求的时候反而说“夫妻关系好,亲子关系好,家庭氛围也好”等,这么好的一个家庭,怎么会出现问题呢?要深入的,仔细去观察家庭环境,因为太好了,很多问题都是压抑的结果(压抑是神经症的根,通俗说就是把鸡毛蒜皮的事当成天大的事,症状包括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功能障碍等)。所以需要和爱人多沟通,家庭内部找原因,好好检索下家庭里发生的事,尤其是孩子成长的历程。孩子和表姐相处的问题,是因为她身体问题驱动的情绪问题,和表姐没关系,要把注意力要放在自家孩子身上,孩子不想出门那就别强求。对于孩子晚上半夜给你发身体不舒服信息的事,需要带领孩子一起回顾那种感受,和她一起经历那种感受,如果带领不了找咨询师来做,因为这需要场景的构建、语言的引导、气息的调整等,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场景里慢慢地把发生的事重现在大脑里。在关于找咨询师,不要在换了(咨访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频繁更换会引起孩子情绪波动,影响咨询效果),要告诉咨询师多干预孩子的躯体转态,对紧张、焦虑、压抑等情绪进行调节,通过对身体的调节来改善情绪问题。家长在理性层面上当妈,对孩子必须从感性上来引导,不能只在理性世界里打转。
注意对孩子的正向引导
孩子说一些负面的话,咱需要思考下孩子在那么好的环境里怎么会有那种想法。比如,孩子说“我是一个废物”这是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特别低的一种表现,比如你疑问“他没病,为什么难受”?因为他没病就没有价值。有病才是他价值感的体现,这说明他在家庭里的价值感低,价值感低是因为他功能失常,比如妈妈寻求帮助,是作为妈妈的价值感降低了,而功能失常是因为角色缺失,所以要重视孩子在家庭里的角色,她要承担做女儿,做姐姐的责任。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废人”,妈妈应当说“乖,你可以是一个废人,但在妈妈眼里你永远是我的女儿,你以后还要照顾我呢”(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学会接话技巧是基础,先像接个东西一样,接住孩子的话。让他知道你对她的事很重视理解他的情绪,能和她共情才能唤起她内心作为女儿的感受)。
比如孩子还说“活的没有价值”,你要说“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不过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咱两一块找找?”孩子的子人格没有整合到一起,内心结构是缺失的,就像一个毛坯房要装修成精装房,一部分装好了,一部分还没有装修好,家长要做的就是把没有装修好的部分给装起来。平常和孩子多沟通。聊聊现状,凡事先向内,因为向外有很强的无力感,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别大事指导不了,小事斤斤计较),比如除夕夜返考家,孩子不舒服就要马上回,这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要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她解决。他她说呼吸困难那就调整呼吸,她说心里难受就抱抱她,陪她调整情绪。所以家长还需加强学习,好好梳理反思家里的情况,否则孩子在家里不舒服、不开心,她的问题就不好解决。
家长对孩子照顾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会让孩子慢慢丧失主动性,直至功能减退,所以家长要注意,平常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只要在几个重大节点上有意识注意到,就能避免很多问题。母体孕期状态、生产当式,孩子幼年看顾情况,家庭问题,夫妻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都是会影响孩子心理结构的节点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