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中央台的民歌大会节目,现场演绎了非常多的民族歌曲,有各种少数民族的歌曲,也有各地颇具特色的地方小调,连同一首茉莉花,在江苏浙江和山东三地都有截然不同的唱法,小调听来十分优美,大多是劳动人民边劳动边哼唱的曲调,颇有意思,或歌颂劳动场景,或情人之间对歌,或抒发思念之情,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属于民间音乐的精华。虽不是阳春白雪,却一点也不下里巴人,让人听来神清气爽,喜悦之情自然生发,尤其是江浙一代的采茶曲或评弹,那细致微妙的吴侬软语,美到人的心坎里去。这些美妙的音乐,携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曾占据过文化主流多年,而如今却让位于流行音乐,隐藏于民间成为小众文化。
小时候上初中那三年,每天中午听着单田芳的评书吃午饭,成为雷打不动的惯例,我和妈妈在阳台上晒着暖,吃着萝卜豆腐捞面条,听着收音机里单田芳沙哑而极富画面感的声音,很快被带入情境,进入情节,连吃饭都觉得更香!而现在,评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所取代,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早已把收音机抛之脑后,评书就成了过去的美丽回忆。
中国的民乐,古筝,琵琶,唢呐,古琴,笛子,萧,编钟,二胡,马头琴等等,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那一首二泉映月让人潸然泪下,一首广陵散让人悲从中来,一首百鸟朝凤让人喜上眉梢,一首苗岭早晨让人精神一振。马头琴悠扬而带着淡淡的忧伤,仿佛游子远离家乡。萧声呜咽,如泣如诉,最适合传递恋人间的思念。古琴空灵,让人有空谷幽鸣的旷达,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庄严。古筝流畅,似山间清泉,把细腻情怀款款传送。最近还听到由中国民乐合奏的交响曲,真是美轮美奂!
从前,我对戏曲一点也不感冒,觉得没意思。后来跟着父母看梨园春看多了,渐渐发现我们地方戏豫剧怎么那么有意思呢!很多豫剧唱段十分幽默,唱词也十分绝妙。奶奶曾经给我讲过好几个豫剧的唱段,每一个都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从那以后,开始对戏剧感兴趣。我从小喜欢看电视,十岁那年,有一天,实在找不到动画片和武侠片,就只好看正在播出的黄梅戏作品<家>(原著巴金),居然看得我潸然泪下,第一次体会到戏剧的美妙。京剧的唱腔更为华丽,四郎探母,贵妃醉酒这些宫廷名段,都十分精致,让人百听不厌。昆曲则是精美至极,我虽欣赏不多,但听来觉得耳目一新,难以忘怀。越剧的调子让人感觉十分具有江南味道,吴侬软语最是令人心醉。
其实,父母这一代,就喜欢这些东西,他们不大听得懂流行音乐,不大欣赏得了脱口秀,交响乐,或者意大利美声,他们就觉得咱们中国的艺术作品亲切实在听得懂,能产生共鸣。要是能把这些所谓过时的艺术重拾并发扬,让中国文化氛围笼罩咱们的大街小巷,这该多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