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入门》第十三章内容交流

第十三章 与其他理论系统和临床方法的关系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了大量理论家的理论内容,而其中我们较熟悉的也是书中介绍的比重比较大的一部分就是英国客体关系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的比较。

首先,列出本章中我提取出来的知识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注意到了性和攻击冲动在关系背景之外释放的现象,但是他们并不是将其视为本能,也不认为是建立关系的材料,而是关系破裂的产物。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内在客体与自体的部分相联系,情感使之结合在一起,形成动态关联中的内在客体关系。

我们将自恋看做是被阻塞的投射性认同状态,在自恋的自体联系中,自体不能吸收一个适合的客体,并与它产生内射性认同。内射性认同是指吸收与他人的体验,并将之运用于建立心理结构。内射性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比昂注意到群体中的一些个体相互吸引形成这些亚群体,他用术语“效价”来指个体与群体中的其他人即刻联合的倾向。有时亚小组帮助任务的完成,但更常见的是妨碍其完成。

福克斯指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就像是网格上的结。他称个体组成群体,同时群体也反映出个体的方面。

然后,列出一个思考点:

关于投射性认同和内射性认同的区别,以及如何在我们自己身上看到投射性认同及内射性认同的痕迹?

这里对投射性认同和内射性认同概念尚不清楚的伙伴,可以提出来,在群里进行讨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