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意思并不由其字面意义决定。它取决于社会环境下每一个人对其理解的约定俗成。
最近看的一期的奇葩说真的就是很激烈,在这种激烈的状态下,我突然间就绷不住了,眼泪刷的一下子就来了,所以现在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是五味杂陈的,一边码,一边拿着纸巾擦眼泪鼻涕,停顿了不下数次。
1.
这季奇葩说的辩题是:“他真的很努力是不是好话?”
我在看辩题的小视频的时候就已经代入感很强了,因为觉得这就是在说我自己。我觉得这根本说的就是我本人啊。我从小成绩就不是拔尖的那一类人,但大家怼我的印象都是:“婷婷真的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起初我的确会借着这层皮沾沾自喜,我已经很努力了,没做好也没办法。
时间久了,标签就被这样定下了。我记得初三那年中考前,我突然有一段时间就压力很大,接近得了抑郁症的状态。我当时就觉得,觉得家里为了给我上学也不容易,而我自己的成绩却一点都不乐观,老师包括同学对我的印象就是她真的很努力了。
当时班主任和我爸妈都劝我说不要上高中了,因为我连中考都这么紧张,更别说高中的强度学习了。
而我偏不,我就是想接着念书,于是我还是考上了排分最底层的高中。因为分数低,一开始就被分到了C班,当时学校分ABC三个班级,是按成绩依次排班的。
一开始就被分到C班,这种挫败感还是挺大的,C班的学习氛围肯定没有AB班的好。不过上课什么的也会认真,因为心里一直想去到B班甚至A班。
大概是努力有了一点回报吧,学期结束后的分班考试,让我如愿去了B班。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没有什么长进在B班里,尽管付出的跟在C班的时候差不多,但是成绩就是很难上去。
所以大家看到的都只是我很努力的表象,记得有一次我同桌问了我不同科目的几个问题,我没有一个回答得上来,她说:切,原来你也是水货。看你平时那么努力,也不过如此。
2.
很快,也到了高考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本省的户口,要回老家考试,于是在高中最后一学期转回了老家学习考试。
本身基础也不好,加上两边的文化还是有些差异的,学起来也挺吃力,期间也去上过补习班,但没起到多大用处,最后的高考成绩可想而知。
当时回学校的时候班主任问到我考了多少分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复杂,说了句才这么点分然后摇了摇头。
最后我去了珠海上学,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大学学的是珠宝设计,由于没有一点美术功底,学起来依旧是很费劲,对立体的结构思维特别欠缺,这也导致了后面毕业的两年时间里的工作状态很不理想。
3.
我爸属于那种关于我的事情的,什么都想插一脚的那种,因此马不停蹄地介绍我去朋友公司做事,实习那会确实会比较想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随着时间久了,重复的工作内容加上密闭的环境,我发现我做的很疲软,于是我离开了。看不得我还没去找新工作的我爸马不停蹄地又安排我去另外一家公司上班,工作内容是一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再次辞职了。
两次的工作经历让我开始有些谨慎了起来,这一次我不想再被安排,于是经过一系列的自我推敲后,我决定选择拥抱不确定性,选择了自己创业,不同的声音很多,但也更加坚定地想走这一条路。
我开始找房子到租房,决定趁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去搏一回,出来后的生活是以往我从未体验过的,所要面对的也不一样,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渐渐地也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节奏。
4.
没有哪种成长是不痛苦的,人总要在一次次的破局中找到自己。奇葩说里的肖骁的辩论让我很惊艳。第5季里最初很多辩手都不愿意选择肖骁,再到后面他的每一次的辩论都能给到大家惊喜。最初的肖骁也并不是这样的,从第1季到第5季,肖骁已经成长到很强大的模样。
起飞前的准备可能时间上要准备得久一些,但一旦量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将产生的复利也是不可量化的。
在起飞前,我们可以不必都做苦行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局面,我们都可以选择愉快地识别它,并解决它。
5.
我也希望我能有更多的闪光点被挖掘出来,而不仅仅是很努力,因为努力只是开启任何事情的一个基础点,是必备条件,而不是拿来与他人作比较的,而且光靠努力完全不够好吗!
哪一个优秀的人不比你努力,哪一个优秀的人会把自己的努力当做谈资去炫耀。
不光要很努力,也要有勇有谋,当困难来临时,能够去直面它,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