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应该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这个概念,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说过,成甲在《好好学习》说过,罗胖也在得到或者罗辑思维里提过,原话不是这样,但意思都差不多。
那我们的认知从哪里来呢?
多数人还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可以说我们的大脑里面,知识储备越丰富,认知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升级。
那么多数人的知识是怎么储备的呢?
那就是不断地看书,不断地输入,而且看书的时候,边在书上画下划线,标注下来,然后不断地重复阅读,直到记住这些知识。
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你的这个储备知识的方法,有可能是“低效率的勤奋”。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要从我今天要说的一本书说起,这本书叫做《认知天性》。这本书认为:
有效学习,不来自于你的重复输入,而来自于你大脑检索知识的能力。而且检索的难度越大,你记得越深刻。
《认知天性》认为,我们阅读书本的时候,就是一种输入,输入的时候会给我们大脑形成短期记忆。形成的短期记忆,会给我们造成一个误解,以为自己都记住了。
其实不然。经过科学验证,输入大脑里的知识只有变成大脑的长期记忆,知识才能在大脑里面储存下来。而且大脑的长期记忆库是无止境的。
但短期记忆要转变为长期记忆,非常消耗大脑。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而且大脑天生有偷懒的天性,它喜欢简单的事情。
多数人不断地重复记忆,重复阅读,其实是不断地输入,输入形成的都是短期记忆。当我们不断重复的时候,大脑看到熟悉的知识,它会毫不费力且轻松地形成记忆。但它还是属于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不可靠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慢慢忘记。
那该如何形成长期记忆呢?书中给了几个技巧。
1.进行测试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实验是这样的:有两组人,一组人是不断地让他看某本书,另一组人是看完书后就考试。过了一周之后,进行测试,发觉前一组的人测试结果是C+,后一组的人测试结果是A-,明显第二组的人学习效果更好
因为第二组的人在考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大脑里检索知识,所以容易形成长期记忆,而第一组的人,因为只是不断地重复输入,形成的短期记忆,并不牢固。
2.时间间隔
这个技巧说的是,我们在学知识的时候,不要一直不停地学,可以学完之后,适当地放一边,等两三天之后,我们再重新学,或许效果更佳。
因为有时间间隔以后,你会检索大脑里面的知识。这样的检索知识,记忆会更加的牢靠。
3.获取答案前,先思考一阵子
这个技巧可以引申到我们看书,比如我们拿到一本书,可以先看目录,然后检索大脑已有的知识,猜测这个目录主题下,作者是怎么阐述自己的主张,怎么展开主题的论证的。
然后我们带着问题阅读,这样的记忆就会非常牢固。
这是以上三个简单的小技巧,根本目的都是围绕着思考,检索大脑的知识,只有检索才能帮大脑形成长期记忆。
当我们的长期记忆越来越多,我们的知识储备就越来越丰富,我们的认知就会升级,这个时候,也许我们的创造力就会出来了。创造力的原材料,就是知识。
这时候,很多人会说,我们学这么多知识有什么用?答案:学习会让我们的头脑变聪明。
我们的大脑每学到一个新知识,大脑的海马体上就会形成新的神经元,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会越来越聪明。越聪明,我们做的事情就越多,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越多。
最后,在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我们的成长,来自于我们的认知升级。我们的认知,来自于我们大脑的知识储备。大脑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有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不来自于简单地重复,而来自于大脑检索知识的能力,而且检索的难度越大,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