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


只有当主干道被放弃时,才需要提倡仁义;智慧和聪明的现象出现了,欺诈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普遍;只有当家庭发生纠纷时,才能表现出孝顺和善良;只有当国家陷入混乱时,才能看到忠诚的部长。




[引言]


本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其直接内容,指出由于统治者丧失美德,放弃了伟大的道路,有必要弘扬仁义,扭转衰落的趋势。老子描写了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二是辩证思维相辅相成的表现。老子将辩证思维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道与家庭纠纷、民族混乱与忠臣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存在于对立统一之中。当国家处于伟大的治理之下,六亲关系和谐时,忠诚和孝顺就无法表现出来;只有当六亲不和,国家陷入混乱时,才有必要提倡孝顺和忠诚,这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意味着,社会对某种美德的推广和认可正是由于社会缺乏这种美德。


图片



【分析】


本章从上一章“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继续,认为社会上的仁义虚伪、孝顺、忠诚和忠诚现象都是由于统治者缺乏美德造成的。在终极美德的世界里,大道是繁荣的,仁义在其中行走。每个人都有仁义,所以仁义是看不见的;要提倡仁义。当伟大的道路被放弃时,人们开始崇拜仁义,试图用仁义扭转衰落的趋势。在这个时候,社会已经是不纯洁和稠密的。在这里,老子将辩证法应用于社会治理,指出仁义与大道相对立,虚实相生,孝与悲与六亲相矛盾,忠臣与国家的混乱相矛盾。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反,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达了丰富的辩证思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